初中语文猫

时间:2024-12-31


 

17《猫》

主备人

林功成

 

常态课

参备人

李珊珊

韦国

上课时间

12.9




教案上传时间

12.11

集备时间

12.3

【教学目标】

1.默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我”思想、情感的前后变化;

2.圈点勾画,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

【重点难点】

1.体会“我”对第三只猫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对人与动物的相处、如何对待生命等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

【教材分析】《猫》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历来关于《猫》的文体有两种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散文,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小说。我按照这篇课文的出处以及作者的话   “他们(指故事)并不是我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不是旧事的纪实。”把这篇课文按照小说来讲。《猫》这篇课文中,作者郑振铎先生通过记叙三次养猫经历,表现了不尽相同的感受和一种细致地人生思考。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们在感悟作者的仁者情怀的同时,可以获得许多为人处世方面的启示。

【学情分析】本单元依然是重视默读,勾画圈点重要词句,学会做摘录。学生经过3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方法,可以快速摘录出三只小猫的特点和命运。本课内容比较简单,因此还可以尝试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体会作者情感,深入探究文本,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备教材

备学生

【新课导入】

猜一猜:脚穿钉鞋走无声,不爱吃素爱吃腥,白天无事打瞌睡,半夜觅食不点灯。(猫)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预习检查】

说明: IMG_256

【整体感知】

1、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注意:圈点勾画)

说明: IMG_256

2、简要概括全文内容。

(“我”得到一只猫,但后来死了。得到第二只,但被路人捉去了。愧疚于第三只猫的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3、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4、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铺垫、对比(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为写第三次养猫做铺垫。

5、跳读15-34自然段“芙蓉鸟被害案”

说明: 20241121112908

案件真凶:一只黑猫

案件反思: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30-34段——悔恨、痛苦、自责、遗憾

【思考探究】

6、在证据不确凿的情况下,流浪猫为什么会被冤死?归因于什么?

“我”、妻子、张妈、三妹

猫:自身外貌,性格,行为……

7、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吸取了许多经验教训:

(1)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应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善待生命。

(2)不受欢迎的人,往往成为冤案的牺牲品,因此要免遭厄运,也需自我完善。

8、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加难过”。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我”   冤枉了它吗?

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作者写猫,并不仅仅局限于猫本身,而是借此阐发了人生哲理,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拓展延伸】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郑振铎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讳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强权,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课堂小结】

本文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之情,进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否则难免出现谬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


【板书设计】

说明: IMG_256

【作业布置】

分层作业1:本课《畅行》语文积累与应用部分;

分层作业2:本课畅行写完。

【教学反思】

1、课堂上没有用眼神或者语言对学生的发言做出鼓励性评价,即使有一些,语言评价、身体激励也不够丰富多彩。课上师生之间不够融洽和亲密,缺乏相互交流、鼓励和信任,还要精练自己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多鼓励学生,尽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应该多让孩子提出问题,让他们学会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将阅读过程处理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是问问题和等待特定答案的过程。

3、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对个别学生关注的还不够。对于学困生来说,这种学法有很大困难,但老师也不该越俎代庖,应该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耐心。说白了,教师在课堂上并不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