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30日,我校综合能力部美术组教师赴上海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观展活动。
29日,我们首先参观了由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合作的题为《时间的形态》艺术作品展,本次展览通过11个章节展出超过100件蓬皮杜馆藏作品,带领参观者回顾19-20世纪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本次展览分两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展现了一定时间内人们对当时社会及文化等状态的理解和思考甚至是反叛。就像乔治·库布勒在《时间的形态:造物史研究简论》一书中所说:“再现时间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而是多种。时间的形状是一个文化概念,在不同时刻及不同环境下的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各不相同。”展厅中重要展品包括康定斯基的《红黄蓝》、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沉睡的缪斯》、马塞尔·杜尚的《自行车轮》、毕加索的《吉他手》等。其他作品的创作者包括保罗·克利、夏加尔、考尔德、米罗等,以及中国艺术家赵无极、张洹、丁乙、蔡国强和李永斌等。随后,我们一起参观学习上海市中小学的一线学生和教师作品展,这是一场关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对话与交流,艺术作品形式多样,无论从造型、色彩、创意等方面都对我们有很大的冲击与影响。这次展览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契机,让我们共同来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用美术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美术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激发创意,形成素养。
30日,大家一起来到上海市博物馆,在《美术的诞生》展厅里,我们领略了17-19世纪法国的古典艺术、洛可可艺术及新古典主义。我们站在一幅幅经典画作前,仔细观察画作的明暗关系,琢磨其中的绘画技巧,感叹画家的精湛技艺。
我们漫步在安静肃穆的展厅里,沿着展出路线慢慢观赏、体味、思考,这是一次洗涤心灵的艺术盛宴。通过这次观展之旅,我们收获许多,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有很大的感触,我们在想,美术的呈现形式是时间长河中特定时代的产物,从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特殊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参观画展不仅是要了解艺术品本身,还要了解那些艺术品所处年代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美术教师来参观画展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思考如何将这些艺术的思潮更好的为我们当代的学生服务,使它对学生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如何将这些形式经过适当的改变,将它融入到学校的艺术教育中去。(综合能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