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印迹——润安·儿童·未来艺术展”活动拉开帷幕
2019年5月31日上午,由润安青少年培训中心主办的 “成长的印迹——润安·儿童·未来艺术展”在盛大的视觉盛宴中拉开帷幕。受邀宾客走过艺术楼大厅鲜红的地毯,感受高雅艺术情调的熏陶,分享润安儿童成长的快乐经历。在场孩子们脸上一个个洋溢着璀璨的笑容,纷纷拉起爸爸妈妈的手,指着巨大的笑脸墙,兴奋的让爸爸妈妈找出自己的身影,拽着他们在笑脸墙上签下名字。这一切美好的景象,让时光浓缩,定格在了润安儿童纯净的心灵里,也给所有家长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上午十点,开幕式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正式开始。润安青少年培训中心负责人叶丽娟老师在致辞时,首先感谢各位宾客的到来,并详细介绍了本次举办画展的历程。来宾们认真聆听,感受着润安的老师们在这背后默默付出的巨大艰辛,也对本次画展的举办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接下来各位来宾漫步展厅,一边欣赏艺术作品,一边听取艺术教育子版块负责人的介绍。在这个环节里,透过一帧帧参展作品,家长细心聆听、慢慢体会,饶有兴趣地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加深了对各学段孩子艺术教育教学特点与学习方法的了解。
参观完静态的艺术作品后,压轴大戏精彩呈现,现场播放由学生自主创作的定格动画短片,定格动画课程是博润CFEC未来教育四大核心课程——艺术课程的特色之一,集团公司组建专家团队,带领优秀教师共同研发,开发出适合润安各个年龄段孩子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案。目前,彰显润安艺术教学特色的研发课程已在早教、幼儿园、小学各年龄段进行了教学实验,学生在这一课程中学到很多、收获颇丰,定格动画通过对各种不同知识的融合,多方位、全面的培养了孩子的综合素质,家长们对所看到的学生动画作品发出赞叹的声音、给与了高度的评价。
热爱艺术的参展学生代表左心怡同学发言时抒发感言,她感谢老师、学校对自己的培育成长,更是感叹润安能搭建这么好的平台,给自己展现艺术才华的机会,表示要更加珍惜和努力,不负润安精心培育的教诲,请老师、学校静候自己花开绚烂。
束庆红先生代表家长发言时抑制不住心情激动,他不仅赞叹同学们的艺术天赋,更是感谢润安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庆幸孩子能成为润安的一位学子,享用到呕心沥血教育换来的满满爱。是的,作为一位操心的家长,谁不想给自己的孩子找到一位好老师、找到一所好学校呢?而从现场邀请的所有润安学子家长脸上洋溢的笑容,吐露的话语,无不感到他们把自己孩子送到润安学习成长的欣慰。
在全场热烈掌声中,集团、学校领导共同为本次画展开幕式进行了剪彩。特邀嘉宾、安徽半儒学府执行校长余观水先生即兴挥毫,书写了“成长的印迹”五个精彩书法,表示对润安艺术不断探索取得辉煌成就的祝贺,至此本次画展开幕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次画展中还有个特别的设计——每一位参展的孩子作品上都有一张“作品信息卡”,可别小看这张卡,它不仅有基本的信息介绍,还有孩子们对自己作品的解读,有同伴及老师的评价,随后我们还会分别召开参展学生观展活动,邀请家长在信息卡上表达自己对孩子作品的评价以及对孩子的希望,让这些艺术作品成为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家长之间亲密互动的桥梁,让画展的举办更加有意义。
润安教育通过近30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不断升维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一直致力于与世界先进教育高度接轨,从“一颗仁爱之心、终生的学习能力和持续的创造力”的核心课程出发,以“面向世界,有创造力的文明人”为教育目标而奋斗。作为润安未来教育核心课程中的艺术课程,我们一直在探索研发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本次画展按照集团公司未来教育理念对孩子人生发展规划的四个阶段:释放天性、发现兴趣、激励愿望、树立理想为出发点,以欣赏每个孩子的艺术表达为目标,为孩子们举办一场有意义的画展活动。从早教幼儿到高中少年,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个体,每个孩子的发展特点都不相同,但是他们对于艺术对于美的追求都是发自内心的,是天性。今天,在艺术馆内展出的是润安学子用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创造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润安对于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重视素质教育我们从来不做形式主义,而是全身心的投入与付出。如今,润安培养的学子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很多都已经成为行业精英,各领域的优秀人才,这一切都离不开润安对他们开放、尊重、包容、欣赏的教育态度,很多学子毕业多年后还深深感激润安的教育,是润安充分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这一切对于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自信的人生态度太重要了。
本次“成长的印迹——润安·儿童·未来艺术展”将历时展出一个月,共展出从幼儿园到高中各个阶段优秀的学生艺术作品约500幅,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品评。
艺术是光,可以照亮人生;艺术是雨,可以滋润心灵!在润安,我们可以展翅飞翔,因为这里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润安,我们可以恣意成长,因为这里有润物无声的细雨柔风。希望每一个润安学子,都能在润安这片沃土中茁壮生长,同学们将从这里出发,飞向更加广阔的明天!(润安青少年培训中心)/(润安公学艺体教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