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写意境 心灵留香

时间:2019-11-06

——记我校艺体处美术教师久留米美术馆参观画展

 

115日下午,在叶老师的组织下,我艺体处六名美术老师一起赴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参观由安徽省书画院、安徽省中国画学会、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烟去音来一一李小龙中国画作品展”。

本次展览共计展出李小龙近几年创作作品八十余幅,充分展示了当代70后画家对中国传统大写意的笔墨结构和写意精神的一种诠释!通过精炼的笔墨造型和构图呈现出作者内心深处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悟。

当然,这对我们美术组老师们来说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活动,我们将PBL博物馆课程,真真切切落到了实处。今天也是我们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对PBL博物馆课程的一次实践和再学习。

进去美术馆后,我们每一个人参观的顺序和方式都不一样,有的老师先看序言,有的老师先看画家简介,还有的老师先看画,在一轮简单的浏览后,我们的重点才刚刚开始,叶老师带领我们分析整个展馆的参观动线是什么?也就是说这个展览是按照怎样的故事线来布展的,老师们也是各抒己见,积极发言。很显然,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我们美术老师们来说是新鲜的,有趣的。

分析完故事线后,每一个老师都选择了一到两幅自己喜欢的画来进行临摹,在美术展中临摹画家作品,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画家的构图、线条、墨色、情感等等。当然,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墨色上的焦浓重淡清、笔法上的勾皴擦点染,普通的线描无法表达出一丝的气势,但画家的构图是我们可以立马学习到的,同时也是对老师们基本功的检验。

评画是看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今天我们也用到了在PBL博物馆课程设计中学到的艺术作品赏析流程:描述—分析—阐述—评判的方法。首先是描述:对作品做出客观的或中性的描述,排除自己的解释和评价,取而代之的是对艺术作品客观的观点。指出画面的特征,例如对象、树和人;然后指出抽象的元素,比如形状和颜色;最后指出纹理,从而引出对艺术元素的描述。其次是形式分析:

表述在第一步“描述”中命名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应该注意在形式元素中的相似性,诸如颜色、形状、方向。然后注意在相同的元素中的差异(对比),注意连续性(如红色在整个画面中重复)和连续性(例如:一个窗户的形状在桌子上重复)这些形式的元素与主题;注意作品的综合质量。在形式分析中,你会发现如何使用设计的原则组织艺术元素:颜色、明暗、形状、形体、空间和肌理。第三是阐释:表述关于艺术作品的意义,这是你在评论中最具有创意的一部分,使用一个假设,用论证来支持,基于第一步的“描述”和第二步的“形式分析”来作为证据。在阐释中,解释或者说出艺术作品的意义或情绪。第四是评判:这是最复杂的部分,需要对艺术作品的价值给出一个独立的观点,这也基于之前“描述”、“形式分析”、“阐述”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你被这件作品感动了吗?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在评判中,你了解了艺术家通过使用艺术的元素和设计的原则来传达作品的意义。

大家每人选择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用以上的步骤对画作进行赏析,在这个环节结束后,老师们纷纷表示,这样的赏析方式是层层递进的,可以让参观者更加深入的去了解欣赏这幅画作,了解画家的创作情感。

本次参展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利用VTS视觉化思维策略来分析作品,起因是展馆里一幅《灵龟寿》画作中栩栩如生的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于是我们开始用你在画面中发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让你这样认为?你还发现了什么?这三个问题互相提问,最后大家一起总结出了很多关于这幅画的信息,例如这是一幅兼工带写的作品,画面作用了很多对比,例如浓墨、淡墨的对比、干画法和湿画法的对比、粗犷和细腻的对比等,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画面中的主体物:龟,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难道只是龟本身吗?当然不是,其实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种阐述形式。

半天的参展之旅很快就结束了,但是留在老师们心中的记忆和学到的知识是永恒的,结束之后,所有老师都不约而同的感叹到:学习的脚步永不停歇。这也说明了老师们是非常愿意和乐意去学习和提升自我的,也非常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但并不会每一场培训每一位听者都真正能够提高自我,为什么很多时候举办的一些名家讲座,名师讲堂等培训会,会让老师们听得昏昏欲睡,甚至是害怕。究其根本是这样的,大部分培训是强制输入,就像大学时做设计中老师说到的,为什么很多景区里放置了很多类似孝文化的雕塑、小品和文化墙,但真正去看的人很少?因为那是在强迫别人接受,这样的方式是起不到显著作用的。好的培训和学习应该是在一个个实际的案例中去实践的,这样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内驱力,即使刚开始他可能不是很愿意参与其中,但慢慢地就一定会融入。同样的道理运用到课堂中也是如此,学生也不喜欢强迫输入知识,那么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是值得每一位老师思考的问题。(艺体处/施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