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时间:2024-12-3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中学部九年级理综组     主备人:占大惠   参备人:汪露露

备课时间:828日 (第1周)    上课时间:92

 

 

一、教材分析

本章节的教材内容围绕“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展开,旨在通过理论讲授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材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再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直观展示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同时,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此外,教材还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设计思路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遵循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探究”的教学理念。首先,通过生动的引入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接着,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加深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共享,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通过总结归纳和练习巩固,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三、教学目标

【化学观念】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区别。

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科学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形成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与实践】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分类,初步体会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化学史,辩证的看待古代炼金术的功过得失,体会对化学学科建立的启蒙与推动作用。

四、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五、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及区分,以及理解化学变化的特征。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新课导入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水沸腾、铁生锈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变化,并引出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课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中的变化

2. 物质的变化

实验演示:

实验1:水的沸腾。观察水加热后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2:胆矾的研碎。将胆矾晶体研碎,观察颜色、状态的变化,但注意没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3: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观察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以及生成的蓝色沉淀(氢氧化铜),说明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泡(二氧化碳),同样说明有新物质生成。

讨论分析:

引导学生对比实验1和实验2,归纳出物理变化的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物质的形态或状态发生改变。

引导学生对比实验3和实验4,归纳出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并伴随一系列现象(如颜色变化、气体生成等)。

强调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 物质的性质

概念讲解: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等。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实例分析:

以水、铁、氧气等为例,让学生描述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判断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强调性质描述中的关键词汇,如“可以”、“能够”、“具有”等,这些词汇通常用于描述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学法提升

4. 课堂小结

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分。

布置作业: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例,并描述它们的特征;同时让学生尝试区分一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课堂小结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者的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着发生物理变化


 

七、板书设计

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新物质?



物理变化

 


 

 

 

 

 

 

 


【课堂练习】

1.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西瓜榨成西瓜汁              B.铝块压制成铝箔

C.石蜡熔化成蜡油              D.玉米酿制成酒精

2.一种固体物质受热后变成气态,则这种变化( 

A一定是升华                B一定是化学变化 

C不可能发生,固态物质要先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

D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3.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蜡烛燃烧;蜡烛熔化             B.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C.空气液化;液态空气汽化         D .铁生锈;铁被腐蚀

42014APEC领导人峰会1110日至11日在北京怀柔雁栖湖举行,下列与会议相关的环节,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霓虹闪烁        B.制作新中装     C.挖土种树         D.烟火表演

5、人类使用材料的变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物品的材料是通过物理变化制得的是………………………………………………………………………………………【   





A.木制家具          B.玻璃杯子          C.塑料水杯         D.铝制高压锅

6、安徽下列民间特色工艺加工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舒席纺织        B.界首彩陶        C.皖北剪纸        D.芜湖铁画

7、合肥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进入如火如荼的阶段,这标志着合肥市即将迈入地铁时代。

下列轨道交通的建设过程,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设计规划         B.开挖隧道        C.焊接支柱       D.铺设钢轨

 

八、教学反思

经过本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物质变化的奇妙和规律,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实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只是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没有深入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其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实验只能由教师进行演示,学生只能进行观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一是加强实验前的预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二是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加强实验后的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验现象和结果,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相信能够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