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润安公学自育自学优秀教案——小学语文
课时教案名称 (课题) |
自相矛盾 | ||||||
主备人:江贤荣 集体备课时间:2024年5月6日 参备人:孙海慧、李菲儿、谢晴 教学时间:2024年5月第1周 | |||||||
教学日期 |
5月8日 |
教学年级 |
五年级 |
课型 | ☑新授课 □复习课 □习题/试题讲评课 | ||
单元要素 | 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创造力以及写作能力。在这一单元中,学生首先需要学会深入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通过探究人物的思考方式和心理变化,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此外,学生还需要根据给定的情境或背景,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编写具有完整情节和合理逻辑的故事,以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
针对班级学情 分析的教案设 计 |
□a.班级优秀生水平与学困生水平之间距离的差异分析; □b.教材内容难易点之间的分析; ☑c.班级学情与教材内容相适配的教学安排; | ||||||
教材与学情分析 | 《自相矛盾》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小古文,它选自《韩非子·难一》。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在夸耀自己的矛和盾时,理由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这则寓言以其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了“说话做事不要前后矛盾,最后不能自圆其说”的道理。 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但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感性经验,要揭示和理解《自相矛盾》这样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虽然对成语故事比较感兴趣,但他们在小学阶段所接触的文言文不多,在经验方面有所欠缺,再加之文言文本身又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这些都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基于学情,搭建不同的抓手去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寓意的理解,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 ||||||
大单元教学设 计思维导图 |
| ||||||
教学目标 |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 ||||||
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维度模型 | 高阶目标: 创造() 评价(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分析(√)
低阶目标: 应用(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内心情感。) 理解() 记忆(√) | ||||||
核心任务 |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 ||||||
教学重难点 |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环节 | 学生自学事宜 | 教师引导事宜 | 备注 | ||||
明确自学重点(2分钟) | 1、认真阅读课文标题和课文内容,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字面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具体应用。 2、圈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并尝试通过上下文或注释进行初步推测。 3、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并能够分析寓言的深层寓意。
| 1、简要介绍《自相矛盾》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和文化背景 2、引导学生讨论“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将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 |||||
围绕重点自学(8分钟) | 1、借助注释、字典等工具书,自主解决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理解句子的具体含义。 2、仔细分析楚国人夸耀自己矛和盾时的具体言辞,理解其中的矛盾之处,并思考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 3、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4、深入思考寓言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其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
| 1、巡视学生自学过程,了解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帮助和指导。 2、提供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如如何理解词义、如何分析句子结构等。 3、引导学生思考寓言背后的深层含义,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 |||||
交流自学情况(12分钟) | 1、分组讨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寓言的寓意。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见解。 2、分享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不同意见,与其他同学进行深入讨论。
|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2、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寓言的寓意,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3、解答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疑问,纠正错误的理解,并补充遗漏的知识点。
| |||||
点拨自学得失(6分钟) | 1、总结自己在自学过程中的收获和进步,如阅读方法、理解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2、反思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缺乏耐心、理解不够深入等。 3、思考如何改进自学方法,提高自学效率,如增加阅读量、加强练习等。
| 1、肯定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2、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方法。 3、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学习。同时鼓励他们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 |||||
巩固自学成果(12分钟) | 1、反复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调和语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尝试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语感,并加深对寓言寓意的理解。 3、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
| 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帮助他们提高朗读水平。 2、提供背诵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背诵效率,并鼓励他们多背多记。 3、检查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并给予指导,确保学生真正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 | |||||
合肥润安公学优秀教案通用模板
月进度测试题 | □A类测试题:知识类,单元内容思考,教材内容测试题 |
□B类测试题:跨界知识融合 | |
☑C类测试题:知识运用类 | |
试题作业 | |
一、说说下列“之”“其”是什么意思。 (1)誉之曰 之: (2)又誉其矛曰 其: (3)吾盾之坚 之: (4)其人弗能应也 其: (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之: 二、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 》,选自《 》作者是 时期 家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物莫能陷也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4)其人弗能应也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译文: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译文: 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1)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2)不要自己夸要自己。 (3)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4)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 |
板书设计 | |
自相矛盾 1.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2.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结局——其人弗能应也。) 4.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 |
教学反思 | |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 学习新课时,先听教师示范朗读,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试着把需要停顿的地方读好,随后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练,同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 学生读熟课文后,对照课文注释读懂句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简单方法。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经过这一步的学习,文章内容已在学生头脑中有了较深的了解。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出楚人炫耀的语气,从而体会到楚人说话做事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三、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精读体会。 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不同人物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说出什么样的话呢?注重语气。抓住朗读。
| |
课前预习单 | |
一、给加的字注音。 楚人有鬻( )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 )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 )曰:“吾(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 )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二、把下列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楚人 卖。 鬻 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誉 楚国人。 陷 锋利。 利 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以 回答。 弗 用。 应 不 。 三、说说下列“之”“其”是什么意思。 (1)誉之曰 之: (2)又誉其矛曰 其: (3)吾盾之坚 之: (4)其人弗能应也 其: (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