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案名称 (课题) |
16、海上日出 | ||||||
主备人:段金玲 集体备课时间:2024年4月23日 参备人:杨向华 魏二蕊 教学时间:2024年4月第4周 | |||||||
教学日期 |
4月23日 |
教学年级 |
四 |
课型 | ☑新授课 □复习课 □习题/试题讲评课 | ||
单元要素 |
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 ||||||
针对班级学情 分析的教案设 计 |
☑a.班级优秀生水平与学困生水平之间距离的差异分析; ☑b.教材内容难易点之间的分析; ☑c.班级学情与教材内容相适配的教学安排; | ||||||
教材与学情分析 | 教材分析: 《海上日出》记叙了作者坐船在海上观看日出的情景,语言质朴而准确、生动而形象,是描写日出的经典散文。作者依次描写晴朗天气的日出和天边有云情况下的日出,表达了对这一自然奇观的喜爱之情。 课文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点明观看日出的时间和位置。 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描写海上日出的景象。其中第2~3自然段描写晴朗天气的日出,集中展现太阳跳出海面的情景。第2自然段,作者着力描写"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通过颜色、亮光的变化,展现太阳即将喷薄而出的画面。第3自然段,通过"红是真红""红得非常可爱""深红""有了光彩"等词,表现日出时太阳的颜色由浅到深、光芒由弱到强的神奇和美丽;抓住"出现小半边脸""努力上升""冲破云霞""完全跳出海面"等词表现太阳的位置变化。海上日出是一个动态过程,作者按太阳变化的顺序,抓住了颜色、光亮、位置变化,刻画了太阳在海面下、露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光芒四个画面。这一部分的描写如同定格动画一般,前后关联、引人遐想,充满了画面感。 第4~5自然段描写多云和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情景。两种天气情况,都看不清太阳的具体变化,作者着力描写阳光照在云朵上的景象,分别写出了各自的特点。多云天气,"光线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一片灿烂的亮光";有黑云的天气,"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些描述准确、形象,表现了海上日出的壮观、神奇。这两个自然段相互对照,特点更加鲜明。 学情分析: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整体框架方面做得较好,能够较为清晰地描述出海上日出的基本景象。然而,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和观察事物的方法等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当课文描述到不同天气条件下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色时,学生可能难以完全领会其中的意境和美感。学生在学习《海上日出》时,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借助画图理解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以及如何通过图片、课件和文字描述展开想象,感受日出时的壮观景象。此外,品味巴金描写日出的优美语言,学习其观察事物的方法和遣词造句的妙处,也是学生的学习需求。
| ||||||
大单元教学设 计思维导图 | |||||||
教学目标 |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扩、荷”等4个字,会写“扩、范”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清静、浅蓝、扩大、范围、努力”等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建“海上日出”美景。 3.读句子,抓住词语,通过图文结合、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能力。 | ||||||
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维度模型 | 高阶目标: 能结合查找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创造(√) 评价() 分析(√)
低阶目标: 能提出不懂的问题,与他人交流。 应用(√) 理解(√) 记忆() | ||||||
核心任务 |
读句子,抓住词语,通过图文结合、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能力。 | ||||||
教学重难点 | 读句子,抓住词语,通过图文结合、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能力。 | ||||||
课前准备 |
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使用工具书查找不懂词语的意思。
| ||||||
环节 | 学生自学事宜 | 教师引导事宜 | 备注 | ||||
明确自学重点(2分钟) | 1、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感受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2、学生自行标出文中难以理解或感兴趣的词句,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海上日出的图片或短视频,激发学生对海上日出景象的好奇与向往。 引入课题:简要介绍《海上日出》的作者和文章背景,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写作背景:巴金1927年1月,从上海乘船去法国留学,在轮船上,观察海上日出的景象,他非常喜欢这幅大自然画卷,就用文字把这些美丽的画面描述了出来。
| |||||
围绕重点自学(8分钟) | 学生重点阅读描写海上日出的段落,尝试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文字表现日出的变化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分析海上日出景象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以及这些感受是如何通过作者的文字传达出来的。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读课题,有时根据课题就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海上日出的过程。 2、默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生动地描写了海上日出这一景象? 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1)思考:作者用哪一句话热情赞美了海上日出这一自然景象?读一读。 (2)出示: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3、学习第二自然段 一起来欣赏几张图片,思考:天空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用“ ”划出颜色变化的词。 (浅蓝—红色 越来越亮)
过渡:我这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讨论交流:非常渴望看到海上日出的心情。
| 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
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和体会作者情感而设计的,这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日出前 浅蓝—红色 越来越亮 教师引导理解:指导学生用书中句子回答问题 “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师:“不转眼”是什么意思?引导采用查字典或联系生活实际说一句话的方法理解词语。 从“不转眼”这个成语里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把指导朗读与激发想象结合在一起,这种由蓝变红,逐步扩大亮点范围的描写,给学生一种日将出海,身置其地,静观其景的感觉,激起学生读下文的欲望,这正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 |||||
交流自学情况(12分钟) | 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自学成果,分享对海上日出景象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提出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解决。
1、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日出时海面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下面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出示思考题:“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接下来看见什么?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后来的变化又怎么样? (2).分组讨论:指明学生回答问题: 小组一:“果然”一词说明了太阳要从天边升起的想法是正确的,我终于看见海上日出的真实情景了。 小组二:接下来海边露出了红而无光的小半边脸儿。 小组三:太阳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师小结:大家能根据课文内容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表达出来吗?
(3).课件出示日出动态变化的情景。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上面的片段中加点的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加点的部分是“努力上升 冲破了云霞 跳出了海面”都是动词,把太阳升起来的过程,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来了。 (4)、想象着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 学生用彩色笔在画纸上画下想象到的画面,并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图画的意思。 学生互相评画,修改,推出代表作贴到黑板。 (5).引导学生看图口述日出时的情景,再次感受日出时颜色美,光线多变化快的壮观。 (6).想象说说当时作者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心情怎样?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读课件句子:“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2)学生品读幻灯片上的句子,与课文比较说说哪一段话的描写更好。 ①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②太阳在黑云里发出的光亮,穿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画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走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涂成了紫色或红色。 (3)学生讨论说说:当作者看到太阳被黑云挡住时,心情会怎样? 学生交流回答:很为太阳担心,怕太阳不能冲出黑云的包围。 太阳冲出重围时云和周围的景物有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回答: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3.师生一起看图,口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情景,加深对“海上日出”的印象。
| 组织学生有序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倾听他人的观点。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给予必要的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教师引导总结: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这样描述: (1)太阳努力上升。 (2)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努力上升。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慢慢地努力上升。 (4)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 努力上升。 比较着读一读,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更好?为什么?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日出时的动态美。
教师板书:(板书:日出时: 上升 冲破 跳出)
教师小结写法填空,整体导读。 这段话按( )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出了日出时景象的变化,作者不仅抓住日出时太阳的( )变化,还抓住太阳( )和( )的变化来写。 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动态 颜色 光线。 引导学生用心去看,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边看,口诵,形成与文本的对话,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有共同讨论的机会,这样培养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检查、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读懂课文,更有益于自主能力的提高。 教师板书:薄云:直射水面 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相机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板书:日出后 厚云:镶上金边)
教师追问: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非常高兴)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感情。 相机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 |||||
点拨自学得失(6分钟) | 学生反思自己的自学过程,总结在理解文章、分析情感等方面的得失。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和指导,调整自己的自学方法和策略。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细心观察,用心感受,用词准确,抓住特点,发挥想象……)
|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和指导,进一步完善自己对海上日出景象的理解和分析。 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海上日出景象的感受和体验。 (一)谈话总结,学习写法。 1.师:今天我们通过品读课文,想象作画,充分感受了海上日出的壮观美景。虽然我们还没看过真正的海上日出,但读了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就如同亲眼看见了大自然的这一伟大奇观。作者为什么能把日出的景象描绘得如此逼真形象呢? 2.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 |||||
巩固自学成果(12分钟) |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和指导,进一步完善自己对海上日出景象的理解和分析。 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海上日出景象的感受和体验。 |
提供多样化的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 |||||
合肥润安公学优秀教案通用模板
月进度测试题 | ☑A类测试题:知识类,单元内容思考,教材内容测试题 |
□B类测试题:跨界知识融合 | |
☑C类测试题:知识运用类 | |
试题作业 | |
一、比一比,组词。 转( ) 刹( ) 范( ) 镶( ) 辨( ) 芒( ) 传( ) 杀( ) 犯( )箱( ) 辩( ) 忙( ) 二、选词填空。 壮观 奇观 1.这不是很伟大的() 吗? 2.用数不清的红旗装饰起来的长江大桥,显得格外( )。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太阳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改成“被”字句:
2.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云霞。 改变词序,句子意思不变:
| |
板书设计 | |
海上日出 日出前 浅蓝—红色 越来越亮 日出时 上升 冲破 跳出 日出后 薄云:直射水面 厚云:镶上金边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 |
教学反思 | |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我以结尾的“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吗?”作为切入点,重点品读第二三自然段。二三自然段写的是作者观察到的天气晴朗时的日出景象。把这两个自然段作为一个整体,我依然是从整体入手,理清作者是抓住日出时天空的颜色变化和太阳出来时的动态变化来写的。接下来便沿着这两条线来读这个过程。课文中的文字其实是很好懂的,在课堂上,我主要是想引着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如,“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一纵一纵的”“冲破” “跳出”等拟人化的写法在文中的作用,另外从这种带有感情的文字中体会作者对日出景色的喜爱,乃至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光明的向往。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课后的作业显示,我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是在第一课时中,“边读第二三自然段,边在脑海中想象日出的景色”这个环节许多孩子没话可说,有的只不过是把课文中的句子进行了“改装”。以前这样的训练较多,孩子应该是能有所发挥的,但是今天的课文没有精彩呈现。课后反思,可能是因为课堂教学中理性的线条太清晰,却削弱了课文的整体美感的感受。 |
预习单如下: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