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

时间:2024-12-31

合肥润安公学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课时教案名称 (课题)

角的度量

主备人:刘雪                     集体备课时间1126

参备人:王娜                        教学时间11月第四周

 

教学日期

 

 

1129

 

教学年级

 

四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习题/试题讲评课

 

针对班级学情 分析的教案设

 

a.班级优秀生水平与学困生水平之间距离的差异析;b.教材内容难易点之间的分析;

c.班级学情与教材内容相适配的教学安排;

 

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便在生活中抽象出了角的已有特征——一点两长,而今天学习角的度量之前,学生也认识到角的两条边并非是线段,而是两条射出去的射线,角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几何对象,换句话来说,是由一条射线绕一个点旋转后所得到的二维平面图形,这也能解释为何角的大小与边长长短无关。这节课我们要沟通长度度量、面积度量和角度度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其共性的过程中,渗透度量的本质皆是“以度测量”和“由度生量”

 

单元教学设计思维导图

 

教学目标

1、在观察黑板角的直观认知冲突中,激发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比较的度量意识。

2、通过类比面积度量和长度度量过程的共性,引发学生选择“小角”度量“大角”的度量过程,渗透“以度生量”的量感,渗透度量的可累加性。

3、引出1度的来源,同时引发学生对“量,源自于分割”的感受。

4、在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深入了解量角器的构造。

5、认识量角器

6、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重难点

1、在类比面积度量和长度度量的共性中,引出角度度量的本质,发现度量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单位累加度量的过程,体现度量的可累加性。

2、在量角器上找角并画角,区分量角器的内外双圈构造,体会度量的重叠性和运动不变性。

课前准备

课件、圆片、量角器、任务单

 

环节

学生自学事宜

教师引导事宜

备注

明确自学重点(2分钟)

一、复习导入

1、角的大小比较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黄山的水墨画,上山的路有两条,你会选择哪一条呢?为什么?

学生:我想选择左边这条路,因为路比较近一点!

教师回应:哦,你一眼就看出了这条路走起来近一些,走捷径,抄小道,哪个近走哪里,这是你的想法!还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2:我想选择右边这条路,它看起来没那么陡!

教师:哦,没那么陡,这个词用的真好!左边那这条路看起来很陡,不陡的话,走起来就?

学生2:没那么费劲!

教师:一个距离短,省时间,一个不那么陡,省力气。那同学们,关于长短我们以前学过,陡还是不陡,你们主要在观察比较什么呀?

学生:比较两条小路与水平面的夹角!

教师:那怎么知道这两个角到底谁大谁小呢?老师现在将这两个角到黑板上来了。

 如何知道谁大?谁小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1号大,它更陡!

学生:重合!【可是在黑板上怎么重合呢?】

学生:可以用一个小角去测量其中一个角,再用同样的小角去测量另一个角。

2、选择合适的角尝试测量

那么到底谁大,谁小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准备的小圆片,比一比,量一量。

教师:你们测量出来谁大谁小啊?

学生:我用的是小圆片,发现也是1号角大于2号角,1号角是由小圆片上的6个小角组成的,2号角是由小圆片4个小角组成的。

教师:小圆片,有点类似于自制的度量角的工具,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

 

2、回忆长度度量和面积度量

教师:观察小圆片,我们把一个个这样的小角组合在一起,来度量物体的角度,你们有没有熟悉的感觉?之前我们学习过的某个度量的过程,也遇到过相似的情况。

(学生回忆面积度量和长度度量)

播放录制的视频:为了计量物体的长度,我们想到了用一个单位长度去度量,比如我们用1厘米的线段去量一根铅笔,长度包含81厘米,我们就说这根铅笔是8厘米,零零散散的1厘米测量起来很不方便,我们就把它聚在一起,标上刻度,成为一个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为了计量平面图形的面积,我们用这样的单位面积的正方形去度量,例如: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一张纸的面积。这个长方形包含32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我们就说这张纸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又为了方便,我们时常将这样的1小格是1平方厘米的透明方格纸,盖在需要测量的平面图形上,这样的透明方格纸,便是测量面积的工具。

教师:你们发现角度度量、长度度量和面积度量的共同特点了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我发现他们都是用一个小的东西去测量大一点的物体。

教师:是的,这个小的东西,其实就是度量的单位1、再次量角,认知冲突

 

教师:复习了之前的学习经验,请用小圆片来量一下任务单上的∠3吧!你们发现这个角是多少个小角呀?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摆一摆!

教师:你在摆的时候,为什么这么小心翼翼?

学生:我在将角的顶点对准中心点,将一条边对准圆片的一条线。

教师:我们一起来帮她数一数,是多少呢?

学生:4格半!

教师:4格还多一点儿,不够精确了,这时该怎么办呢?

学生:要继续细分才行!

教师:是的,我们过去的学习经验告诉我们要继续细分!怎么细分呢?测量角度的单位是什么呢?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

 

教师:我们将小圆平均分成36份,为了度量的需要,继续细分,然后将其中的一份作为测量角的单位,也就是1度。

教师:同学们,这就是度量角的最小单位角,1度,写作。度就是在数字的右上角写一个小圆圈。看完视频以后,你知道这样的一个小角是多少度了吗?

学生:10

教师:那这个∠3是多少度呢?谁能上来数一数?

学生:44°

教师:什么是44度呢?44°里面有多少个1度呀?

这样测量有什么麻烦的地方呢?

学生:数格子就不太方便,容易数错!

教师:数小格子也许这样不太精确!

学生:密密麻麻的,容易看花眼!

教师:是的,密密麻麻、零零散散的测量确实不太方便!那也就意味着咱们这个自制量角器还缺什么?

学生:刻度!

以整体强认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对于“陡”一词的关注。从直观比较引入角的大小比较!

 

 

 

 

 

 

 

 

 

 

 

 

 

 

 

 

 

 

 

 

 

 

 

 

 

 

 

 

 

 

 

 

 

 

 

 

 

 

 

 

 

 

 

 

 

 

 

 

 

 

 

 

 

 

 

 

 

 

 

 

 

 

 

 

 

 

 

 

 

 

 

 

 

 

 

 

 

 

 

 

学生任务单测量∠3,在认知冲突中引出继续细分量的意识。

 

 

 

 

 

 

 

 

 

 

 

 

 

介绍1度的由来,正是从这样的小圆片中分割出来的。统一度量角度的单位——1

 教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围绕重点自学(8分钟)

二、围绕重点自学

3、 自学教材第79

 

认识量角器

 

如何使用量角器

 

 

在学生围绕重点进行自学的过程中出示自学问题,给学生自学的脚手架。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提取所需信息。

 

 

 


交流自学情况(12分钟)

学生汇报交流

分组汇报,由组员补充。

1、认识量角器

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刻度、外圈刻度

2、量角器的使用

量角器的中心要和角的顶点重合

0°刻度线要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0°开始数起,看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是多少。

3、测量技巧:没有线条,我们可以通过延长角的边长来实现测量。

  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时引导并点评。

 

关注班级基础较弱的学生,并进行引导。

 

 

 

 

鼓励解题思路的多样性,出现问题及时引导。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一学习过程理解知识,学会思考,懂得交流,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点拨自学得失(6分钟)

1过程性评估

对于学生本节课的表现进行适当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估。

2、点拨知识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适当补充、小结:

小朋友,回忆一下,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我们从一个个小角开始测量,发现其实所有的测量(长度、面积、角度)本质都是什么?

 

 

角的大小与边长长短无关!

 


巩固自学成果(12分钟)

练一练:

完成教材第80页“练一练。”

 

(1)希沃展台演示,操作量角。

(2)如何读刻度?

学生巩固练习时,教师进行巡视,及时进行指导,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习题设计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不仅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肥润安公学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月进度测试题

A类测试题:知识类,单元内容思考,教材内容测试题

B类测试题:跨界知识融合

C类测试题:知识运用类

试题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授《角的度量》这一课时,我以培养学生量感为核心展开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爬山引入,让学生感知如何判断山“陡”还是“不陡”导入判断角度大小。为了让学生体会 1 度角的大小,我利用圆片,将圆片平均分成 360 份,其中一份所对应的圆心角就是 1 度角。通过与学生一起操作、讨论,让他们用手比划 1 度角的大小,使抽象的角度概念具象化,增强量感。认识量角器时,我先展示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其构造,重点讲解量角器的中心、刻度线、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等关键部分。引导学生思考量角器为什么是这样的设计,与 1 度角有何关联,帮助他们理解量角器的原理。在教授量角器使用方法时,先让学生尝试测量一些简单的角,暴露他们的错误和疑惑,再进行针对性讲解。强调量角时顶点与中心重合、一条边与 0 刻度线重合等要点,并通过多次示范和学生练习巩固。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在量角时还是容易混淆内圈和外圈刻度,对于一些特殊角(如钝角)的测量,操作不够熟练。后续教学中,我会增加更多针对性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目,如让学生测量生活中的角、画指定度数的角等,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角的度量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提升他们的量感和动手操作水平。

附件: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