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润安公学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课时教案名称 (课题) | 角的度量 | ||||||
主备人:刘雪 集体备课时间:11月26日 参备人:王娜 教学时间:11月第四周 | |||||||
教学日期 |
11月29日 |
教学年级 |
四年级 |
课型 | ☑新授课 □复习课 □习题/试题讲评课 | ||
针对班级学情 分析的教案设 计 |
☑a.班级优秀生水平与学困生水平之间距离的差异析; ☑b.教材内容难易点之间的分析; ☑c.班级学情与教材内容相适配的教学安排; | ||||||
教材与学情分析 | 学生在二年级时,便在生活中抽象出了角的已有特征——一点两长,而今天学习角的度量之前,学生也认识到角的两条边并非是线段,而是两条射出去的射线,角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几何对象,换句话来说,是由一条射线绕一个点旋转后所得到的二维平面图形,这也能解释为何角的大小与边长长短无关。这节课我们要沟通长度度量、面积度量和角度度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其共性的过程中,渗透度量的本质皆是“以度测量”和“由度生量” | ||||||
单元教学设计思维导图 | | ||||||
教学目标 | 1、在观察黑板角的直观认知冲突中,激发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比较的度量意识。 2、通过类比面积度量和长度度量过程的共性,引发学生选择“小角”度量“大角”的度量过程,渗透“以度生量”的量感,渗透度量的可累加性。 3、引出1度的来源,同时引发学生对“量,源自于分割”的感受。 4、在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深入了解量角器的构造。 5、认识量角器 6、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 ||||||
教学重难点 | 1、在类比面积度量和长度度量的共性中,引出角度度量的本质,发现度量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单位累加度量的过程,体现度量的可累加性。 2、在量角器上找角并画角,区分量角器的内外双圈构造,体会度量的重叠性和运动不变性。 | ||||||
课前准备 | 课件、圆片、量角器、任务单 | ||||||
环节 | 学生自学事宜 | 教师引导事宜 | 备注 | ||||
明确自学重点(2分钟) | 一、复习导入 1、角的大小比较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黄山的水墨画,上山的路有两条,你会选择哪一条呢?为什么? 学生:我想选择左边这条路,因为路比较近一点! 教师回应:哦,你一眼就看出了这条路走起来近一些,走捷径,抄小道,哪个近走哪里,这是你的想法!还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2:我想选择右边这条路,它看起来没那么陡! 教师:哦,没那么陡,这个词用的真好!左边那这条路看起来很陡,不陡的话,走起来就? 学生2:没那么费劲! 教师:一个距离短,省时间,一个不那么陡,省力气。那同学们,关于长短我们以前学过,陡还是不陡,你们主要在观察比较什么呀? 学生:比较两条小路与水平面的夹角! 教师:那怎么知道这两个角到底谁大谁小呢?老师现在将这两个角到黑板上来了。 如何知道谁大?谁小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1号大,它更陡! 学生:重合!【可是在黑板上怎么重合呢?】 学生:可以用一个小角去测量其中一个角,再用同样的小角去测量另一个角。 2、选择合适的角尝试测量 那么到底谁大,谁小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准备的小圆片,比一比,量一量。 教师:你们测量出来谁大谁小啊? 学生:我用的是小圆片,发现也是1号角大于2号角,1号角是由小圆片上的6个小角组成的,2号角是由小圆片4个小角组成的。 教师:小圆片,有点类似于自制的度量角的工具,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
2、回忆长度度量和面积度量 教师:观察小圆片,我们把一个个这样的小角组合在一起,来度量物体的角度,你们有没有熟悉的感觉?之前我们学习过的某个度量的过程,也遇到过相似的情况。 (学生回忆面积度量和长度度量) 播放录制的视频:为了计量物体的长度,我们想到了用一个单位长度去度量,比如我们用1厘米的线段去量一根铅笔,长度包含8个1厘米,我们就说这根铅笔是8厘米,零零散散的1厘米测量起来很不方便,我们就把它聚在一起,标上刻度,成为一个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为了计量平面图形的面积,我们用这样的单位面积的正方形去度量,例如: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一张纸的面积。这个长方形包含3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我们就说这张纸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又为了方便,我们时常将这样的1小格是1平方厘米的透明方格纸,盖在需要测量的平面图形上,这样的透明方格纸,便是测量面积的工具。 教师:你们发现角度度量、长度度量和面积度量的共同特点了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我发现他们都是用一个小的东西去测量大一点的物体。 教师:是的,这个小的东西,其实就是度量的单位1、再次量角,认知冲突 教师:复习了之前的学习经验,请用小圆片来量一下任务单上的∠3吧!你们发现这个角是多少个小角呀?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摆一摆! 教师:你在摆的时候,为什么这么小心翼翼? 学生:我在将角的顶点对准中心点,将一条边对准圆片的一条线。 教师:我们一起来帮她数一数,是多少呢? 学生:4格半! 教师:4格还多一点儿,不够精确了,这时该怎么办呢? 学生:要继续细分才行! 教师:是的,我们过去的学习经验告诉我们要继续细分!怎么细分呢?测量角度的单位是什么呢?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
教师:我们将小圆平均分成36份,为了度量的需要,继续细分,然后将其中的一份作为测量角的单位,也就是1度。 教师:同学们,这就是度量角的最小单位角,1度,写作1°。度就是在数字的右上角写一个小圆圈。看完视频以后,你知道这样的一个小角是多少度了吗? 学生:10度 教师:那这个∠3是多少度呢?谁能上来数一数? 学生:44° 教师:什么是44度呢?44°里面有多少个1度呀? 这样测量有什么麻烦的地方呢? 学生:数格子就不太方便,容易数错! 教师:数小格子也许这样不太精确! 学生:密密麻麻的,容易看花眼! 教师:是的,密密麻麻、零零散散的测量确实不太方便!那也就意味着咱们这个自制量角器还缺什么? 学生:刻度! | 以整体强认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对于“陡”一词的关注。从直观比较引入角的大小比较!
学生任务单测量∠3,在认知冲突中引出继续细分量的意识。
介绍1度的由来,正是从这样的小圆片中分割出来的。统一度量角度的单位——1度 | 教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 ||||
围绕重点自学(8分钟) | 二、围绕重点自学 3、 自学教材第79页:
认识量角器
如何使用量角器 |
在学生围绕重点进行自学的过程中出示自学问题,给学生自学的脚手架。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提取所需信息。
| |||||
交流自学情况(12分钟) | 学生汇报交流 分组汇报,由组员补充。 1、认识量角器 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刻度、外圈刻度 2、量角器的使用 量角器的中心要和角的顶点重合 0°刻度线要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从0°开始数起,看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是多少。 3、测量技巧:没有线条,我们可以通过延长角的边长来实现测量。 | 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时引导并点评。
关注班级基础较弱的学生,并进行引导。
鼓励解题思路的多样性,出现问题及时引导。 |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一学习过程理解知识,学会思考,懂得交流,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 ||||
点拨自学得失(6分钟) | 1、过程性评估 对于学生本节课的表现进行适当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估。 2、点拨知识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适当补充、小结: 小朋友,回忆一下,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我们从一个个小角开始测量,发现其实所有的测量(长度、面积、角度)本质都是什么?
|
角的大小与边长长短无关!
| |||||
巩固自学成果(12分钟) | 练一练: 完成教材第80页“练一练。”
(1)希沃展台演示,操作量角。 (2)如何读刻度? | 学生巩固练习时,教师进行巡视,及时进行指导,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 习题设计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不仅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
合肥润安公学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月进度测试题 | ☑A类测试题:知识类,单元内容思考,教材内容测试题 |
□B类测试题:跨界知识融合 | |
□C类测试题:知识运用类 | |
试题作业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在教授《角的度量》这一课时,我以培养学生量感为核心展开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爬山引入,让学生感知如何判断山“陡”还是“不陡”导入判断角度大小。为了让学生体会 1 度角的大小,我利用圆片,将圆片平均分成 360 份,其中一份所对应的圆心角就是 1 度角。通过与学生一起操作、讨论,让他们用手比划 1 度角的大小,使抽象的角度概念具象化,增强量感。认识量角器时,我先展示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其构造,重点讲解量角器的中心、刻度线、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等关键部分。引导学生思考量角器为什么是这样的设计,与 1 度角有何关联,帮助他们理解量角器的原理。在教授量角器使用方法时,先让学生尝试测量一些简单的角,暴露他们的错误和疑惑,再进行针对性讲解。强调量角时顶点与中心重合、一条边与 0 刻度线重合等要点,并通过多次示范和学生练习巩固。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在量角时还是容易混淆内圈和外圈刻度,对于一些特殊角(如钝角)的测量,操作不够熟练。后续教学中,我会增加更多针对性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目,如让学生测量生活中的角、画指定度数的角等,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角的度量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提升他们的量感和动手操作水平。 | |
附件:教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