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人口分布(第1课时)
中学部高三年级地理学科第16周
高三备课组 主备人:姚琇铭 参备人:章玉 张高莲 胡琪 汪红林
课型:复习 备课时间:12月9日 使用时间:12月13日左右
一、课标要求
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口分布特征描述的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不同尺度区域的人口分布资料,教会学生描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节,关于世界人口分布,本节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和规律的学习,然后利用图文材料来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以“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为案例,探析中国人口的分布。
四、大单元结构
五、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和规律,认识到不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能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综合分析其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和资料,以及切身的考察,能够总结不同区域的人口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刻认识人地关系。
六、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结合实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难点: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七、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回顾高考情况:
导入:(直接导入)教师讲授人口分布的概念,以及人口密度作为衡量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
学生观察图片说明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1. 阅读图片信息,描述芬兰的人口分布特点。
2. 说明芬兰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的自然原因。
3. 探讨芬兰超1/4人口分布在赫尔辛基及其周边城镇的人文因素。
教师总结: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1.总体特征(均匀?不均匀)
2.区域间的差异(哪里多?哪里少?面积大/小?-方位或要素
数值变化趋势及方向?-等值线图)
2.区域内部差异(极值或者特殊值区域,或数值集中变化区,注意相对位置关系)
例题
1.图a为秘鲁地形、气候和河流分布示意图,图b为秘鲁人口和城市分布示意图。
2.据图描述该品牌咖啡馆在上海的空间分布特征。
教师讲授:总结高纬地区人口分布特点:
高纬地区由于气候较寒冷,总体人口密度小,通常集中分布在该地区纬度相对较低的温暖地区,因此气候(主要是气温)是影响高纬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例题
材料一:玻利维亚是南美洲中部的内陆国家,该国可耕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畜牧业相对发达,人口分布西多东少。(1)简析玻利维亚城市主要分布在该国西部的原因。(4分)
教师讲授:总结热带地区人口分布特点:
热带地区由于气候炎热,人口往往分布在该地区海拔较高,气候相对凉爽的地区。
例题
1.青藏高原属于典型的人口稀疏区,其内部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显著。"祁吉线"(下图)两侧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但是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人口比例达到93∶7。两侧人口疏密格局长期稳定,但同时具有微变动。
(1)分析青藏高原的东南半壁人口相对较多的自然原因。(4分)
教师讲授:总结高寒地区人口分布特点:
高寒地区由于气候高,人口往往分布在海拔较低和纬度较低的相对温暖的河谷。
(2023·浙江真题)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面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土库曼斯坦 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塔吉克斯坦
2.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矿产 C.水源 D.土壤
教师讲授:总结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分布特点:
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沿河、沿湖等水源附近,人口聚集。
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 |
地形 | 平原和丘陵地区 | 地势起伏不大、交通便利,对经济发展比较有利,适宜人类的生存繁衍,是主要人口分布区 |
山地和高原 | 海拔较高、地形复杂、气候寒冷、土层瘠薄、交通困难,人口较稀疏 | |
气候 | 气温 | 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季节更迭鲜明,适宜开展多种生产活动 |
降水 | 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 |
水资源 | 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比较充足的绿洲地区 | |
土 壤 | 多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影响人口分布; | |
矿产资源 | 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 |
例题
(2023·全国真题)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870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①工业②农业③内河运输④公路运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1870年后,美国用水来源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 )
A.河流水比例上升 B.河流水用量减少
C.地下水比例上升 D.地下水用量最多
(2023·浙江真题)我国某都市西南轨道交通市郊线(从街道1到街道7)周边用地开发较晚,目前主要以居住用地和部分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下图为该轨道交通运行初期和运行五年后沿线街道人口规模分布图。完成7~8题。
5.该轨道交通市郊线辐射的街道中( )
A.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B.边缘区沿线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增大
C.边缘区各街道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 D.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扩大
6.该轨道交通市郊线开通对边缘区整体的影响是( )
A.就业空间集中现象减弱
B.行政服务功能变化显著
C.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增强
D.居住用地空间更加集中
教师总结: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文因素 | 社会阶段 | 经济活动 | 人口分布特点 | 原因 |
经济 因素 | 农业社会 | 以采集和狩猎为主 | 相对分散而均衡 | 对土地的高度依存 |
以个体农业经济为主 | ||||
农业社会以后 | 工业、交通和商业发展 国际贸易的发展 | 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海岸带人口稠密 | 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 刺激沿海港口城市的成长 | |
社会 | 宗教、政府的政策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 |||
历史 | 开发历史早,人口一般较多 | |||
文化 | 文化习俗、生育观、就业观等影响人口增长和迁移,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 |||
科技 | 科技进步使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制约程度渐趋减弱,人口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分散到集聚 | |||
交通 | 人口更多的向交通枢纽集聚 |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特点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文因素
十、教学反思
在本次针对五班(艺术班)的“人口分布”课程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学生们对人口地理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反应相当不错。然而,在随后的课堂检测和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未达到预期,正确率相对较低。这可能是由于艺术班学生在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方面相对薄弱,而人口分布课程又涉及较多的统计数据和空间分析。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知识点的深入浅出,采用更多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同时加强针对性的辅导和练习,帮助艺术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口分布的核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