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选必一 4.2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中学部高二年级地理学科第16周
高二备课组 主备人:孙彩彩 参备人:章玉 付慧琴 胡琪
课型:新课 备课时间:11月29日 使用时间:12月6日左右
一、课标要求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关于水圈,学生已经有基本的了解。初中地理介绍了四大洋,归纳了某大洲的水系特点,说明了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以区我国濒临的海洋、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了我国内流河和外流河的分布特征、长江和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我国跨流城调水的必要性等;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初步介绍了水圈、水循环、海水运动形式等主干知识以及河流地貌景观等辅助知识。
在教学中多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
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最重要的物质,是参与自然地理过程地球表层物质和能量转化的重耍因素。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体,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 71%;在目前的大气状态下,水能够在三态(液态、固态、气态)之间相互转化并发生空间上的位移,这个物理特性使得水在各个自然地理要素中表现最为活活跃。和热的不同组合及其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耦合,构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
水圈和大气圈是影响人类生存最为直接的两个圈层,其中水汽是联系水圈和大气圈的纽带。水汽既是水圈的一部分,也是大气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从水的运动展开,基于水与气候、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总共学习三节内容,第一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第二节洋流,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第一节明确陆地水体的类型、储量、作用等基本信息,理解陆地水体的概念区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第二节掌握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并在必修第一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关注海一气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对全球的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之一,事关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防灾减灾,备妥公众关注。
四、大单元结构
五、素养目标
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七、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八、课时安排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课标展示
【导入】泰坦尼克号沉船视频
泰坦尼克号是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庞大、内部设施最豪华的客运轮船,有“永不沉没”的美誉。然而不幸的是,在它的首航中,泰坦尼克号便遭厄运——它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驶向美国纽约。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与一座冰山相撞,导致船体断裂而沉入大西洋底3700米处,造成1517人丧生。
思考:冰川存在于南北极,泰坦尼克号航行途中遇到的冰山是从哪儿来的?为何会出现在北纬40多度附近的海面?
【板书】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70页内容和导入材料,思考洋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哪些方面影响?
【学生】对海洋污染、海洋航行、气候、海洋生物分布造成影响。
材料一:日本核污水排海,思考:洋流对海洋中的污染物有何影响?
【学生】洋流对沿海地区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是会扩大污染范围。
【归纳一】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洋流还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
②不利影响:其他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
材料二:据史书记载,郑和下西洋多选择秋冬季节出发,夏季返回,是巧合?还是精心设计?
【学生】1.秋冬起航,我国冬季盛行西北风,秋冬季节出发向南航行顺风;北印度洋冬季受东北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向,此季节起航顺风顺水。
2.夏季返回,北印度洋夏季受西南风影响,洋流做顺时针方向流动,返回时顺风顺水。我国夏季盛行东南风,夏季返回时顺风。
材料三: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顿出发驶往美国纽约的过程中,泰坦尼克号和一座冰山相撞,导致船体断裂而沉入海底,1517人丧生。冰山是存在于南北极,为何会在北纬40多度附近的海面出现?
【学生】拉布拉多寒流将北极的冰山携带南下,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相遇,产生海雾,导致驾驶员看不清冰山,进而引发海难。
【归纳二】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①顺洋流航行,可以加快航行速度,节约燃料。
②寒暖流交汇形成海雾,能见度低,对海洋航行不利。
③洋流从极地地区挟带冰山向低纬度漂移,对航运不利。
材料一:北大西洋暖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暖流之一,面积大,深度达300米以上,而且流量巨大;
暖流将热量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西北部,使得北纬55°-70°之间的大西洋东岸最冷月平均气温比西岸高16-20℃。大西洋两岸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北极圈内出现了不冻港。
拉布拉多半岛北部(苔原)与挪威卑尔根(草原)纬度相当,却形成了不同的景观试分析其原因。
【学生】大西洋西岸的拉布拉多半岛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降温减湿,呈现出苔原景观;
东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呈现森林景观。
材料: 科隆群岛位于赤道太平洋东部,距离南美西海岸约1000千米。这里气候凉爽干燥,以黑巴克里索港为例,其平均海拔6米;月均温最高26.79℃,最低22.79℃ ;年降水量578毫米。
【合作探究一】结合教材P70内容和材料,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科隆群岛的气候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差异。
2.对照洋流分布图,找出影响科隆群岛的洋流。
3.为何科隆群岛被称为赤道上的“寒冷岛”。
【学生】1.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科隆群岛气候凉爽,气温年较差小,空气湿度小,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因此科隆群岛的气候比热带雨林气候年均温低,降水少。
2. 秘鲁寒流
3. 受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的影响,群岛气温较低,气候凉爽。
【归纳三】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1.全球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洋流对大陆沿岸气候影响很大: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合作探究二】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
结合教材P70内容和材料,讨论洋流对四大渔场形成的影响。
【学生】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下层的营养盐类被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洋流往往形成鱼类洄游的通道;
洋流交汇处阻碍鱼类的游动,使鱼群更加集中;
喜暖水和喜冷水的不同鱼种在此汇集。
上升流在离岸风的吹拂下,表层海水偏离海岸,深部冷水带着海底营养物质上涌,形成大渔场。
【归纳四】洋流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①寒流和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渔场。寒流和暖流交汇处海水扰动强烈,海底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繁盛,导致鱼类聚集,从而形成大渔场。如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组芬兰渔场。
②在离岸风吹排下,表层海水偏离海岸,深部冷水抉带海底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繁盛,导致鱼类聚集,从而形成大渔场。如秘鲁渔场。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28°S附近洋流L流经海域形成一大范围渔场。下图示意该海域和洋流L。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洋流L对流经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
A.增加了湿、热程度 B.降低了干、热程度 C.减轻了寒冷状况 D.加剧了干燥状况
2.若用洋流剖面示意图来解释渔场成因,洋流L流经海域渔场形成的原因对应下图中的( )
在北美洲西海岸近岸地区冬季盛行偏南风,夏季盛行偏北风,风向的季节变化驱动洋流流向发生改变。下图示意北美洲西海岸近岸地区海水垂直运动。据此回答3~4题。
图1 图2
3.该海岸近岸风向与近岸海平面变化相对应的是( )
A.夏季为向岸风,平均海平面上升 B.夏季为离岸风,平均海平面下降
C.冬季为向岸风,平均海平面下降 D.冬季为离岸风,平均海平面上升
4.图1海岸海水垂直运动模式对近岸造成的影响是( )
A.海雾发生的频率下降 B.增温增湿 C.海水温度和盐度上升 D.降温减湿
读甲、乙、丙、丁四幅洋流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洋流( )
①甲为南半球寒流 ②乙为北半球寒流 ③丙为北半球暖流 ④丁为南半球暖流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6.图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乙洋流对流经地区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B.有利于海水净化,缩小污染范围
C.丙、丁两洋流交汇处易形成大渔场 D.顺着甲洋流航行,会增加运输费用
【作业布置】
《导与练》课时作业2、4、6、7、10、13、14
【板书设计】
二、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响
2.对海洋航运的影响
3.对气候的影响
4.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泰坦尼克号”作为导入材料,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比较新颖。这书课有一个案例和一个活动,对于案例和活动的分析应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寒流对气候的影响,还应该补充实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强调学生探究性学习,教材上的重点、难点通过设疑、探究、活动来完成,而不是直接将结论教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探索自然奥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由于讨论环节费时较多,课堂前松后紧,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有些关键的能力训练没能当堂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