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元 | 第一单元 | 主备人 | 韦红玲 | ||
课 题 |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 参备人 | 满莉 | 孙欣然 | |
上课时间 | 2024.09.04 | ||||
教案上传时间 | 2024.09.05 | 集备时间 | 2024.8.27 | ||
【教学目标】 1、 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消息的有关文体知识。 2、 理清消息的结构层次。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了解“倒金字塔式”经典新闻样式。 难点: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领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教材分析】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这则消息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主要成就,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地点,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这篇消息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 【班情分析】 学生之前对新闻类作品了解不够,所以既要熟读课文,又要充分利用旁批、技巧点拨、资料等来弥补知识储备、社会生活经验、认知理解及判断能力的不足。同时,还要跟上教师讲解的节奏,深入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 |||||
教学过程 | |||||
备教材 | 备学生 | ||||
【新课导入】 一提到诺贝尔,我们马上想到代表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首届诺贝尔奖设置、颁发的过程,感触诺贝尔激励后来科学研究的高尚品德。 【预习检查】 1、预习反馈 颁发 ( bān ) 挪威 ( nuó ) 炸药 ( zhà ) 遗嘱 ( zhǔ ) 渗透 ( shèn ) 仲裁 (zhòng ) 卓有成就 (zhuó ) 2、背景介绍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 (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1901年12月10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2、结合旁批,阅读消息,理清消息结构;找出这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导语:第一段。 主体:第二段。 背景:第四段。 结语:第三段。 3、新闻前的黑体字部分属于什么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属于电头,交代了新闻报道的报社名称和准确时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4、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5、第三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6、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7、理解“倒金字塔式”新闻结构。 ——所谓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一段写一个事实。只陈述事实,不发议论,符合新闻“快”的特点。 【思考探究】 1、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明确: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诺贝尔把奖金颁发给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五大领域,特别是设定文学奖及和平奖,表现诺贝尔对人类发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伟大襟怀——爱科学,爱人类,爱和平。 2、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明确:我觉得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解除了成千上万人的病痛,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 3、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明确: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你知道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和贡献吗? 明确: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2015年屠呦呦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获奖理由:发现了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课堂小结】 学了三则消息之后,你有哪些收获?是否还有一些疑惑? ——消息是迅速、简要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强、真实客观。 ——消息是倒金字塔结构。 ——消息的语言简洁、准确、严谨。 …… | |||||
【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导语:诺贝尔奖颁发 主体:获奖人及其它信息 背景:资金来源
| 【作业布置】 分层作业1: 1、熟读课文。 2、完成相关习题。 分层作业2: 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 ||||
【教学反思】 这则消息比较短,而且教材旁边还有批注,学生学起来比较的容易,且对于诺贝尔和诺贝尔奖这个话题,学生也比较的感兴趣,因而较《消息二则》的学习效果要佳。 这则消息的内容虽然短,但逻辑性较强,如对于获奖的一些人物顺序的安排,前后照应的很好,语言简练。每一句话都分析出相关的内容,但这节课,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比前一课要好很多,可能是渐渐进入学习状态了吧。 拓展延伸环节,介绍了我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和屠呦呦的事例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氛围轻松、愉悦,也提升了教学质量,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这种氛围,课堂上要有亲和力,更要知识面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