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元 | 第四单元 | 主备人 | 孙欣然 | ||
课 题 | 15《白杨礼赞》 | 参备人 | 韦红玲 | 满莉 | |
上课时间 | 2024.10.24 | ||||
教案上传时间 | 2024.10.30 | 集备时间 | 2024年10月15日 | ||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1、在梳理文章脉络、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赏析白杨树的不平凡。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3、感受抗战时期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并发扬光大。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散文,这一单元是类型多样的散文,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本单元要领会作者的情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本文是茅盾散文的代表,写于 1941年 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苦的时期,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从解放区人民身上,作者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文章从外形、环境等方面“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其实更主要的是赞美白杨树的精神,这种精神象征着广大的北方农民,象征着面对日寇侵略而坚决守卫自己家乡的抗日军民,象征着抗日军民不屈的精神和意志。要引导学生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托物言志写法的表达效果。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散文,如《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背影》等,感受了托物言志等一般散文的写法及一般阅读方法,能够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会圈点勾画。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勾画、赏析文章描写白杨树语句,能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但在语言品味方面往往理解比较肤浅,进而影响对白杨形象与精神的深刻理解。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等问题,需要在教学中运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解决。 另外,《白杨礼赞》面对的学生群体是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意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近期各地的水灾、巴黎奥运会等事件,让同学们都能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幸福和自豪,同学们的家国情怀越来越浓郁,身边具有“白杨”精神的人处处可见,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知个人与民族与国家情感的紧密联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 |||||
教学过程 | |||||
备教材 | 备学生 |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家作品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虹 》、《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2.了解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见PPT)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是一篇散文。学习散文,我们要抓住贯串全文的一根红线,即线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线索是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2)何为礼赞? 【明确】表示崇敬和赞美。 (3)请将直接抒发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句子找出来。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 请再次以“不平凡”为纲要,通读课文,梳理出全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再次赞美白杨树——白杨树与楠木对比。 四、研读课文 1.文章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开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篇一句独立成段,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讲,首赞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礼赞的原因。“实在”一词充满情感,“不平凡”点明了中心。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给人深刻印象。从结构上来讲,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而且点明了文章描述的对象——白杨,给全文定下感情基调——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2.“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呢? 【明确】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内在气质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有什么特点?作者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特点: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让人恹恹欲睡。 作者抓住黄土高原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黄土高原一副色彩浓郁、幅员辽阔、地势平坦的壮美景象。突出表现了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4.阅读文章第三段部分,思考: (1)第5段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突出其怎样的特点? 【明确】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突出了白杨树的挺拔、笔直、向上的特点,表现了白杨树外在形态的不平凡。 用“倔强挺立”总写了白杨树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持斗争的坚强不屈的性格。 (2)赏析: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明确】拟人,语言生动形象,“力争上游”写出了白杨树力求上进的精神。 (3)赏析: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明确】拟人,语言生动形象,“努力”“不折不挠”“对抗”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五、课堂小结 作者起笔便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峻拔有力的赞美之情破空而来,使读者一开始就对白杨树有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展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里以及它的象征意义。 二、研习课文 1.阅读文章第四、第五部分,思考: (1)第7段运用哪种手法揭示白杨树的内在品质? 【明确】①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赞美由树到人。 ②比喻、对比。语言生动形象, 以“伟丈夫”与“好女子”相对比,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的是“伟丈夫”,两词相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不同。欲扬先抑,由赞美树过渡到赞美人。突出白杨树刚健的不平凡的内在气质。 (2)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文章哪个地方有说明?这种手法叫什么? 【明确】第8-9段。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特点: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作用:一是把作家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3)第7段的四个反问句是怎样逐步加深,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明确】一连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在上文铺垫渲染的基础上,揭示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第二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显示了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反问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用它象征为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层层深入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地讴歌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 (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白杨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文章最后一段写“贵族化”的楠木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将象征着“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的“贵族化”的楠木与象征着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军民的“极普通”却“不平凡”的白杨树进行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质朴、普遍,却又不平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那些赞美楠木的人的鄙视,对白杨树及其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3.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明确】不矛盾。“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明确】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文章几次说到“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是不是有些重复? 【明确】不是。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 、中间、 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开头直接入题 , 表达主旨 , 总起全文。第4段过渡,既是对上文“惊叫”的补叙 , 也是下文赞美白杨树的前奏。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 , 描写当中渗透着作者浓厚的情感。第7、8段由写白杨树过渡到对其象征意义的提示 ,并直接点明象征意义。 结尾段照应开头 , 再次点题 , 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四、主旨归纳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五、拓展探究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见PPT) 格式:我由 想到了 ,它象征了 。 | |||||
【板书设计】 | 【作业布置】 分层作业1:完成《畅行课堂》相关练习。 分层作业2:片段写作。恰当使用象征手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片段写作。例如:梅花凌霜傲雪,莲花淡雅脱俗,牡丹富贵荣华。 | ||||
【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托物言志的散文,精彩的语句比较多,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剖析。比如运用图示、音乐等创设情景,通过指导朗读,突破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的特点。在朗读中结合课文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激发情感、加深感悟,营造品读氛围,提高阅读效果,完成课文分析、感悟的任务。指导朗读,尽量变换方式,既让学生有新鲜感,又达到感受的目的。 另外,本课涉及的精彩词语比较多,成语也比较多,积累词语是本课要点之一。 行文结构思路的分析,可从抓关键句分析入手,把作为抒情线索的句段抓出来,体会其线索作用,体会其直抒胸臆的表达效果,有利于快速抓住文章的情感主旨。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可以抓住段落内容各个击破,可着眼于内容、层次、遣词用句等的分析,也可体会其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 本文的难点在于对多种写法的体会总结。比如抓住景物特点、欲扬先抑、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的分析,要引导学生结合内容分析提炼到位。所以,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拓展类文或文段,加深学生对这些写法的理解。当然,课后也可通过小练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最终落实到写作能力的提高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