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春 | 主备人 | 李珊珊 | ||
课 型 | 参备人 | 韦国 | 林功成 | ||
上课时间 | |||||
教案上传时间 | 集备时间 | ||||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品读精彩句、段。 3.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理解、掌握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①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句,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②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感情,领悟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2.难点:①结合课文实例,学习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②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的写作技巧。 【教材分析】 在《春》中,朱自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春回大地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在选材上、谋篇上、语言的技巧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春》为后面写景类散文的深度学习提供了基础。 本文的教学以朗读为主线,并贯串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学情分析】集体备课研讨 | |||||
教学过程 | |||||
备教材 | 备学生 | ||||
【新课导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到春天,浮现在你脑海中的是什么呢?是大片大片的花田,是田野上小草的嫩芽,还是河中潺潺的流水?第一个让你感知到春天到来的,也许是清晨小路上打湿鞋袜的露水,也许是昨夜的轰鸣春雷,也许是某一天忽然变得温暖的阳光…… 孟浩然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他的春天,是从耳畔传来的。杜甫说:“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他的春天,是从空气中嗅到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看他笔下的春天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多媒体显示课题及作者〕 【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2.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1.本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盼春、绘春、赞春。 ⑴盼春:第1段——盼春。 ⑵绘春:第2-7段——绘春。描绘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花草树木争春的景象。 ⑶赞春:第8-10段——赞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力”“美”。 2.绘春这一部分描绘了几幅画面? 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画面。 第二课时 指导: 请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如大声朗读、轻声朗读、用心默读、反复咀嚼等,去寻找文章的美,去感受语言的美. 在读的过程中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并加以品味与玩味,想想精彩之处在哪里。 小提示:可以从课文的好词、佳句、精段、画面、情感、手法、主题等方面入手。 【思考探究】 一、阅读“盼春” 1.下面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A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 盼望着,春天来了。 明确:反复、拟人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二、阅读“绘春”部分 1.春的总轮廓 一切 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 朗润 起来了,水 涨 起来了,太阳的脸 红 起来了。 问:这个自然段是怎么写春天的? 明确: (1)这个自然段是 宏观勾勒 春天。先写“一切”画出春的轮廓。 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这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2)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运用拟人句和排比句,语言简洁,却生动地写出了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春的轮廓。 2.春草图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春草的?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第三课时 3.春花图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找出写春花下列情况的句子。 (2)作者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3)作者如何全方位的描写春花? 4.春风图 (1)作者在描写无形无味的春风时,调动了人体的多种感官,分别表现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5.春雨图 (1)从哪些方面来描绘春雨的特点? 6.迎春图 (1)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明确: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阅读“赞春”部分 1.末尾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比喻,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2.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明确: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 成长进程 。所以顺序不能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则层次不明显,表达效果没有这样强烈。 【课堂小结】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的主要特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从不同角度,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心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知识拓展】 一、中考链接: 1. 开头语段作用题。 2. 从感官的角度描写景物。 3. 重音和停连。 4. 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 1.开头语段作用 分析开头语段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1)内容上,开篇点题,交代故事背景或起因,奠定感情基调等。 (2)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等。 2.从感官的角度描写景物 (1)从感官的角度来说,一般有五种: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2)其作用: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重音和停连 4.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 5.如何写景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 触觉等;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到低、从近到远等; (4)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 |||||
【板书设计】 春 | 【作业布置】 :分层作业1.熟练背诵全文。 分层作业2:仿照《春》,以《我看冬天》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 ||||
【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