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诫子书

时间:2024-12-31

 

 

《诫子书》

主备人

李珊珊

 

常态课

参备人

韦国

林功成

上课时间

11.13




教案上传时间

11.13

集备时间

11.5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难点: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合作学习,疏通文意”“抓住关键,梳理思路”设计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课文内容,读懂作者的思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顺课文,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借助思维导图或示意图形式,梳理行文思路,深入理解文本。

【学情分析】集体备课研讨

教学过程

备教材

备学生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诸葛亮一生为国,他为了效忠先帝刘备知遇之恩,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却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

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患有疾病,八月就去世。写此信时已重病在身,生命垂危,但对儿子诸葛瞻牵肠挂肚。以诸葛亮才学与智慧,他既然“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那么,他给八岁儿子写信,一定会思虑周详。

【背景资料】

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患有疾病,八月就去世。写此信时已重病在身,生命垂危,但对儿子诸葛瞻牵肠挂肚。以诸葛亮才学与智慧,他既然“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那么,他给八岁儿子写信,一定会思虑周详。

【走进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隐居陇亩,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诸葛亮雄韬伟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善于治国,备受后世尊崇;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文题解读】

【听读课文】

你认为本文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读?

1、听读课文   划分节奏

2、朗读指导:(1)自由练习朗读,读得顺畅。

    2)小组互读,揣摩语气,读出韵味。

 

【解释文意】

1.学生先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翻译,并概括文章大意。

2.详细讲解课文

 

 

第二课时

【研读探究】

1.文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再读课文,小组互读,揣摩语气,读出韵味。

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奈。

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亲的冷静与智慧。

用期望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

 

2.     文章主要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文章从修身和治学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作者强调的是一个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字,把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字。俭以养德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的基础上的美德。

【链接材料】

   有人研究,诸葛亮跨越五十四个春秋的一生,共有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前,是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广交名士,静观天下,立志用世的准备和积累阶段,用宁静来修身就是他的活法;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身体力行,实现自我,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阶段,是用行动来诠释志向,这又是他的另一种活法。

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在弥留之际,诸葛亮嘱咐后人: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生不奢侈,死不厚葬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兰溪诸葛后裔。

4.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须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立志、学习、广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篇末叮咛晚辈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告诫晚辈要惜时。

【拓展延伸】

曾国藩家训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向。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

【课堂小结】

淡泊明志志在修身,进而兼济天下,宁静是为了致远,达于天下之远。诸葛亮的活法就是他的后辈和我们的榜样。

诸葛瞻:

严词拒绝了邓艾的招降,斩了邓艾的招降使者,

和儿子诸葛尚在绵竹之战中双双阵亡。

瞻死时年仅三十七岁,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

随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诸葛亮父子均身居高位,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

又以三代满门忠烈成就了诸葛的千年美名。

无数个诸葛瞻们

辛弃疾: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习是关键,勤奋地学,保持宁静地心境专注地学,不好高骛远,不浅尝辄止,不急于求成,不浮躁不专,就一定能成就学问。

     诸葛亮其实将为学与做人又紧密联系了起来:学习除了跟志向有关,还跟道德修养相辅相成。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一、背诵全文。

二、完成《畅行课堂》本课练习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诸葛亮的这篇家书,让他们从中汲取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课堂上,我采用了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的资料书,对文章进行翻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然而,在反思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文章中的某些句子理解不够深入,特别是古今异义的词汇,总是容易理解错。因此我也意识到要加强学生对这方面记忆。此外,我也意识到在教授古文时,应该更多地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古文素养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