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14.《回忆我的母亲》 | 主备人 | 林功成 | ||
课 型 | 参备人 | 韦国 | 林功成 | ||
上课时间 | 11.13 | ||||
教案上传时间 | 11.20 | 集备时间 | 11.11 | ||
【教学目标】 1、限时默读,通过圈点勾画关键语句,梳理文章写作思路。 2、感受朱德【夹叙夹议】笔法下,锺太夫人勤劳朴实、正义善良的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1、学会使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做旁批,记录阅读心得,感受锺太夫人和朱德母子二人的伟大革命情怀。 2、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人生的选择和对生活的思考,领会作品中诠释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感受革命精神,自觉传承革命文化;体味古代先贤的人生志趣,学习修身养德,获得思想启迪。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人的一生如何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强调总有一些精神值得代代传承,激人奋进,也总有一些人以他们崇高的理想或耀眼的人格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后辈。本单元选取了三篇革命领袖的动人文章和一篇经久不衰的家训之作:《纪念白求恩》以对比的手法,表现白求恩医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回忆我的母亲》通过回忆生活中的细微小事,赞颂伟大母亲辛勤的一生;自读课《梅岭三章》则用三组短诗表达作者坚定且乐观的革命信念;《诫子书》虽不足百字,却将修身治学“静”、“俭”和“志”的大道理谈的透彻深刻。在《阅读综合实践》中,要求学生深刻感悟革命精神,进行感情充沛的主题演讲;写作板块《思路要清晰》中,要求学会思路清晰、言之有序的表达;专题学习活动中则要求通过数据材料分析,激发阅读兴趣,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这些内容虽体裁各异,视角不同,但都是围绕着“理想光辉与人格力量”讲述了榜样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深厚的革命文化。让学生在“读、讲、写”中,不断汲取榜样的力量,激发对人生的思考,培养优良的传统美德。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经在第一、二单元中学会朗读,也在第三单元中开始接触默读,能够通过勾画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段及关键语句整体感知文本,在保证阅读速度的基础上,梳理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概括文章中心。学生在《秋天的怀念》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已经学习过“回忆性散文”,还在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中,大量阅读了此类文体,所以对《回忆我的母亲》的文体特点比较熟悉,不需着过多的笔墨,简单进行总结即可。在《纪念白求恩》中,学生以初步了解【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所以只需继续归纳该手法的使用,所以本节课应把教学重难点放在语言分析和写作能力训练上。 | |||||
教学过程 | |||||
备教材 | 备学生 | ||||
【新课导入】 “他的相貌并不动人,身材矮胖,但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苦,早年往往赤脚走路。他喜欢在军营里散步,跟士兵们坐在一起,说故事,同他们玩耍。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也不错。”这个人出自_____(作者)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他就是_____。 【明确】埃德加.斯诺 朱德 【预习检查】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2、齐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3、跳读课文2-13自然段,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并思考:这些时间母亲经历了什么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 4.阅读第14-15自然段: 5.阅读第16-17自然段,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痛悼母亲的离去;对母亲的高度评价;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思考探究】 作者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拓展延伸】 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等。找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各有什么不同。 【课堂小结】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 |||||
【板书设计】 | 【作业布置】 分层作业1:课外了解朱德革命的一生。 分层作业2:完成本课《畅行课堂》练习。 | ||||
【教学反思】 围绕母亲的“勤劳一生”的时间线索,完成回忆母亲的表格。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条理地将母亲“一生”的勤劳展现出来,既让学生随着朱德的质朴文字认识了这位平凡又伟大的母亲。在完成母亲“勤劳一生”的表格的教学环节中时间过长。这一部分应重在通过典型事例认识母亲的“勤劳”,而我将重心放在了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上,以至于偏离了我所预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