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净化

时间:2024-12-31

主 备 人: 占大惠            参备人:汪露露

适用年级:九年级           备课时间:1019日 (第3周)

课时教案名称(课题)

《水的净化》教案

 

教学日期

 

91025

 

教学班级

九年级123

课型

R新授课

£

£

针对班级学情分析的教案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的区别。 

(2)了解净水操作方法,学会过滤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得到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实验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3)树立为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重点难点】

净水常用的方法;过滤的基本操作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导入]展示水污染图片。

[过渡] 刚才观看了图片,大家有什么感受,让你想到了什么?(二到三人)那我们如何才能喝上放心的安全水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课题2水的净化。

[板书]课题2 水的净化

[展示] 老师这边有一杯水,是从我们县城的小洋河取出的河水,你愿意饮用这杯水吗?为什么?

[回答]不愿意,河水比较浑浊(说明有许多不溶性杂质)还有一些颜色(说明有许多可溶性杂质)。

 [过渡]下面我们将对这杯水进行净化,大家认为首先应该怎么办?

[回答]静置一段时间,则杂质就会沉到水杯的底部,而上部的水比较澄清。

[板书]1、静置沉淀

[提问]大家请看我们桌上的1号烧杯,经静置后,这杯水你愿意饮用吗?为什么?

[回答]不愿意,静置一段时间后,水仍显浑浊。水中还有悬浮在水中及浮于水面的固体物质。

[教师] 如何才能去除悬浮在水中及浮于水面的固体物质。

[过渡] 以前,农村没有自来水,人们常常在取来的河水中加入一种特殊的物质,使其初步净化。今天就给大家介绍这种特殊的物质:明矾。下面让我们来进入今天的活动探究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实验的步骤,1、取出与1号烧杯相同等量的从小洋河取水的2号烧杯。2、向2号烧杯中加入3药匙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静置与1号烧杯对比。请大家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后,展示实验成果,并完成导学案活动探究一。

[活动探究一]明矾净水

[板书]2、吸附沉降

[展示]请大家展示一下实验的成果。

[讲述]我们加入的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絮状的胶状物能将水中悬浮的杂质吸附沉降下来。现在的水你愿意喝吗?为什么?

[回答] 不愿意,水中还有许多沉淀。

[思考]如何除去水中的沉淀?

[过渡]这些图片大家熟悉吧,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回答]液体可通过,固体不能通过。

 

【展示茶杯上的过滤装置】日常生活中,这种装置随处可见。

[过渡]在我们实验室有没有这样的物质呢?(滤纸)那我们实验室又是如何完成这样的操作的呢?让我们来看一段实验室将固体与液体分离的视频。

[视频播放]过滤操作

[交流讨论]:看过了视频,老师有几个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

1、为什么漏斗下端管口要紧烧杯内壁?                                  

2、为什么玻璃棒末端要斜靠三层滤纸处?

3、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有什么作用?

[过渡] 大家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来分享实验的快乐。让我们来进入今天的活动探究二,我们来看一下实验的步骤,①制作过滤器。②将2号烧杯中三分之二的水进行过滤,用3号烧杯接滤液,并与2号烧杯对比。请大家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后,展示实验成果,并完成导学案活动探究二。

[活动探究二]过滤操作

[板书]2、过滤:(将液体与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分离的一种操作。)

[展示]请大家展示一下实验的成果。

[交流讨论]:在刚才的实验中,有些同学得到的液体仍然是浑浊的,你能帮他分析原因吗?请小组讨论交流。

 [回答] (1)滤纸破损

(2)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仪器不干净

此时,滤液浑浊应再过滤一次,直到澄清为止。

[提问]现在的水你愿意饮用吗?为什么?

[回答] 不愿意,仅除去了不溶性的杂质,还有许多可溶性杂质。水中还有颜色和异味。

[思考]如何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过渡] 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种神秘物质,它能起到一种神奇的作用。让我们来进入今天的活动探究三,我们来看一下实验的步骤,将3号烧杯中二分之一的水放入另一烧杯中,加入神秘物质后,标为4号,过一会儿与3号烧杯对比,请大家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后,展示实验成果,并完成导学案活动探究三。

[活动探究三]:将3号烧杯中二分之一的水放入另一烧杯中,加入神秘物质后,标为4号,过一会儿与3号烧杯对比

 [展示]请大家展示一下实验的成果。

 [过渡] :这种神秘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呢?它为什么如此神奇呢?

[讲述] :是活性炭,它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在防毒面具的滤毒罐中以及家中的冰箱除臭剂里就有一层活性炭,市场上有一些净水器中,也是利用活性炭,吸附掉水中的杂质的,这是课本上活性炭净水器的示意图,为什么它的水下进上出呢?

[讲述]:当水下进上出,水与活性炭能充分的接触,这样净水效果好。现在的水你愿意喝吗?为什么?

[分析与交流]:让我们来看一下自来水厂净水流程图,请大家分析讨论各步静水的原理?

自然水→加絮凝剂→反应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吸附池→投药消毒→用户。

(强调:消毒一般采用氯气,这是化学变化)

 [过渡]:学了这么多的本领,下面让我们进入野外生存大考验。

[生存大考验]: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野外,面临着生存大考验,你能不能利用身边提供的物品,设计一个简易净水器,将饮料瓶中天然水净化。

 [学生展示]:下面我们请小组组长展示一下净水成果,请说出你的构想。

[过渡]:生活中的净水器的原理与我们刚才所设计的简易净水器是一样的。

[巩固练习]:学习了这么久,让我们一起进入智慧乐园快乐向前冲。

[小结]让我们再回头看看四杯水,请大家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实物展示]第一杯我们采用了静置沉淀的方法,效果如何?(还很混,效果不好)第二杯我们采用了吸附沉降的方法,效果如何?(上部很澄清,下部有许多不溶性杂质)第三杯我们采用了过滤的方法,效果如何?(很澄清,但有一些颜色和异味)第四杯我们采用了吸附的方法,效果如何?(无色,无嗅,澄清,透明)由此可见,这些净水方法的净水效果,由低到高。(板书)第四杯水,你愿意喝吗?对这样的水,我们还可以通过其它方法进一步净化处理,这些我们将在下节课和大家共同探究。

 

重点学科学生思考(精确到某个学生)

宋豪歌同学学习能力较强,课下老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在检查他的基本知识点后再增加课外任务,给她布置适合他的练习,处理后老师及时批改补缺补差进行能力培养。

月进度测试题

1.下面所列出的“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              B、消毒水            C、海水        D、雨水

 

2.常用的净水方法有:

1)在净水的各种方法中,吸附、沉淀、过滤发生的都是___________变化。

2)用氯气或漂白粉给水消毒杀菌发生的是___________变化。

3)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________性质

4)在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几种净化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

 

3.在我国南方所饮用的水常是河水,由于河水中常含有大量的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可用次氯酸(HClO)杀死细菌,将漂白粉[主要成分是CaClO2]溶于水可生成次氯酸。下列是某户居民在饮用水之前对河水的处理步骤:河水→A(明矾)→B(沉淀)→C(过滤)→D(漂白粉)→净水。

1)可以除去较大颗粒、悬浮物杂质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

2)能够消毒杀菌的步骤为_______________

3A步中加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农户得到的纯净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

 

作业布置       全品作业本

作业设计  1.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其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

吸附消毒配水。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取水             B.过滤         C.吸附           D.消毒

2.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经过活性炭净水器过滤的天然水,不能达到的是(      

A.除去原有的不溶性物质            B.除去原有的臭味

C.除去一些溶解的杂质              D.除去所有杂质得到纯净水

3.下列关于过滤操作叙述不正确的是(     

A.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B.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C.为了加快过滤的速度,可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搅拌液体

D.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板书设计

水的净化

一、自来水厂净水流程

自然水→加絮凝剂→反应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吸附池→投药消毒→用户。

二、过滤:固液分离的操作

“一贴”“二低”“三靠”

三、过滤的液体仍然是浑浊的原因:

 (1)滤纸破损

(2)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仪器不干净

 

教学反思

在实验前提供更详尽的操作步骤视频或图文指南,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正确、安全地进行实验。设计更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模拟水厂净化流程的角色扮演、净化技术的小型项目设计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加强课堂时间管理,合理分配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同时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提问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