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人:任伟 参备人:范存娟
学情分析:
学生对此主题普遍持有好奇心,对植物的多样性有一定了解但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如黄策,梁烽同学基础扎实,能识别常见植物;而部分学生如秦悦悦同学则可能因缺乏实践经验,对植物特征及其分类感到困惑。学习兴趣浓厚,但需通过直观展示、实验探究等方式进一步激发。教学时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支持。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应用,将所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提升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
本节是苏教版第五单元、第14章、第1节的内容。(以前的版本在8年级下册)由于天气原因冬季天气较冷现在调整到上册。是学生在学习了生物分类知识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生物类群——植物。它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差异,可以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被分为四大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 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2举例说出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
能力目标:
1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说出植物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适应的特征。
2 举例说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3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
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边实验、观察,边比较、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尽可能的利用当地常见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实物或标本,为学生观察创造条件。利用山区学校特有的条件,组织学生到校外的自然环境中观察这些植物的生活状况和生活环境,增加学生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教学准备:
1 课前收集一些不同类群的植物图片或采集一些植物标本。 2学生6—8人一组,自选组长,利用课余时间到自然界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环境,并采集实物。
3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络等方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植植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植物是生物界中较大的一个类群,它种类多、分布广、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差异。根据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的不同,将地球上的植物分为四类: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1(说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代表植物、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
2(举例说出这几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3(探索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二 新课学习
活动一:藻类植物
,(创设情境:
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如果养鱼缸里的水长时间不换,缸的内壁上会长出绿膜。想想这是什么原因,(藻类植物的生长)
,(实验:观察水中的藻类植物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上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并思考下列问题: (1)你所观擦到的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2)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
(3)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4)除了课本中介绍的藻类植物外,你知道的还有那些吗,它们对人类都什么作用,
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要正确使用实验器材、仔细观察相互讨论。对于学生不易解决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播和指导。 3、展示成果:
下面我们把做的最好一组制作的临时装片用显微投影来展示,请大家通过观察、讨论、概括出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衣藻、单细胞 生活在水中 有鞭毛 能在水中游动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海带 多细胞 由叶状体和假根(假根只起固着作用)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板书)藻类植物的特征: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如衣藻),也有多细胞的(如海带、紫菜等),它们的结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比较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多数生活在水中。
活动二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1生活环境
根据平日的观察,联系课前预习,想一想: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此时教师展示出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有关挂图)请同学们看一看,它们之间有那些相似之处,和藻类植物一样吗,(学生回答:都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和藻类植物不同。)
2 形态结构
【问】:与藻类植物相比,葫芦藓和蕨在结构上有哪些区别, (归纳:苔藓植物是绿色多细胞植物,植株矮小,有了茎、叶的分化。蕨类植物植株高大,有了根、茎、叶的分化)
【问】: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茎、叶上有无“筋络”, (归纳:苔藓植物茎、叶中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的根、叶、茎中有输导组织和发达的机械组织);
【问】:苔藓植物的生活习性与藻类植物(水绵)有什么不同, (归纳: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陆地。
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吗,
(2)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植株高矮一样吗,
(3) 描述它们的特征及其生活环境。
联系课本,通过观察比较,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们会得出: 苔藓植物的植株矮小,有茎、叶的分化;蕨类植物不但具有根、茎、叶的分化,而且根、茎、叶中还有机械组织和疏导组织。植株体比较高大,因而更适宜陆地生活。
3 生殖
(教师出示葫芦藓和蕨的生活史的挂图,让学生们观看后并联系课本讨论)
a) 葫芦藓和蕨能产生种子吗,
b) 它们它们是靠什么进行繁殖的,
c) 它们为什么只适宜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先引导学生观看葫芦藓的生活史,并说出此名的含义。接着阅读一段文字让学生听后,说出蕨的繁殖方式及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夏天,铁线蕨小叶背面的边缘长出一些半圆形的褐色隆起,这些隆起是由大量的孢子囊组成的。孢子囊里有很多孢子。孢子成熟后,就从孢子囊中散放出来。孢子落到温暖潮湿的地方,就萌发长成长和宽只有几毫米的原叶体。当原叶体被水浸湿的时候,雄性生殖器官里的精子就游动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在适宜的环境下,受精卵逐渐发育成铁线蕨。
归纳: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依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受精过程离不开水。因此,它们大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4对自然界的作用
【补充】: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1)(保持水土。
(2)(可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是植物界的拓荒者。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1)卷柏、贯众等可供药用。
(2)肾等蕨类植物,形态优美,有观赏价值。
(3)有些可作绿肥、饲料、或供食用。
(4)古代的蕨类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煤。
三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填写表格总结本节的学习内容:
植物种类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生殖方式 与人类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根据他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类群。
2、“西湖春色归,湖水绿于染”中描绘湖水在春天泛起绿色,这是因为春天气温升高,阳光明媚,湖水中的_________繁殖的结果。
3、和藻类植物相比,苔藓植物有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化。和苔藓植物相比,厥类植物的植株比苔藓植物____________,一般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等器官,并有输导组织和_____________。
4、下列不属于苔藓植物的是( )
A、葫芦藓 B、青苔
C、地钱 D、海带
5、下列关于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涵养水源 B、监测空气污染程度
C、保持水土 D、分解动植物的遗体
五 思维拓展
1讨论“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这三句诗词中分别涉及哪几种植物, 2 2005年以来由于龙羽火力发电厂的投入使用,细心地同学可能发现:以前在房顶上或砖缝上生长的绿茸茸的植物却不见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需注意平衡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的时间,确保学生既能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又能通过实践加深理解。同时,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指导,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