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备 人: 余 波 参备人:罗阳 汪长友 适用年级:八年级 备课时间:2024年12月13日 | |||||
课时教案名称(课题) | 6.1 第一节:力及其描述 第一课时:什么是力 | ||||
教学日期 | 12月17日 | 教学班级 | 八(二)(五) | 课型 | R新授课 £复习课 £习题/试题讲评课 |
针对班级学情分析的教案设计(教学过程) | 知识与技能 1.从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经历科学探究分析论证的过程,初步具有评价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初步具有信息交流的能力。 2.通过实验,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的作用相互性的应用,以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归纳概括出现象的本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分析论证的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身边的小实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2.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难点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进行分析。 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实验器材:哑铃、弹簧、旱冰鞋、皮球、橡皮筋、磁铁。 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师: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师: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有紧张的感觉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力是什么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呢?生:举重比赛时,人用手推杠铃。 生:拔河比赛时,人用力拉绳。 师:刚才几位同学举的在推、拉、压、提等情况下,人对物体施加了力。那么,是否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力呢?生产中,你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 生:我看见过推土机推土。 生:我见过大吊车提货物。 师:同学们想一想黑板上的这些例子,有什么共性? 生:上面的例子中,不论是人还是物体,当他们对别的物体用力时,都与别的物体是相互接触的。 生:都发生了推、拉、压、提等动作。 师: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时候,可以不直接接触。有力发生时,物体之间总会发生推、拉、提、压等动作。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教师点拨] 现在我们就可以归纳出力的概念。把上述例子中的具体物体的名称去掉,用“物体”代替,则力的概念就成为: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通常用F表示。 师:我们通常将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从黑板的例子中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学生练习) 探究点二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双手鼓掌,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你能发现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生:用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但手感到疼,这说明桌子也对手施了力。 生:双手鼓掌时,左手对右手施力,右手也对左手施力。 生:用手拉橡皮筋时,橡皮筋也在拉手。 生:手向上提书包,书包对手也在向下拉。 [归纳小结] 大量的事实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例。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第102页图6-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教师点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实验:请一位穿旱冰鞋的同学推墙壁。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探究点三 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拉健身拉力器。 师:同学们注意观察,拉力器中弹簧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生: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 [归纳小结] 上述实验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 师:在踢足球时,足球的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怎样改变? 生:足球有时是静止的,但受力后就成为运动的。 生:足球有时是运动的,但被守门员接住后就成为静止的。 生:足球有时朝某一方向运动,但受力后却改变了方向,飞向另一个方向。 生:足球的运动快慢也有变化。 [教师点拨] 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或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师生共同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总结梳理 达成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
重点学科学生思考(精确到某个学生) | 许弘毅同学学习物理学科思维灵活,善于变通,对复杂问题分析能力较强。但是孩子的注意力较容易分散,书写不规范,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要求,规范学生的书写。 | ||||
月进度测试题 | 1、小孩用力可将弹簧拉长,将木条压弯,这些现象说明:________;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可让球向反方向飞出,汽车刹车后会越来越慢,这些现象说明:________。
| ||||
2、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使龙舟向前行驶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 A 龙舟 B 水 C 运动员 D 船桨 | |||||
3、两名同学用力反向拉弹簧,弹簧会拉长,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发生形变; 飞来的足球被运动员用头顶了回去,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发生形变; | |||||
作业布置 | |||||
作业设计 1、 完成课后习题; 2、 全品作业本本节 | |||||
板书设计 | |||||
第一课时 什么是力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使物体的形状变化 | |||||
教学反思 | |||||
力的作用效果有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使物体既发生形变,同时又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常常容易混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