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课时计划
1课时
二、集体备课人员
干华(主备)、罗运玲
三、时间安排
集体备课时间:2024年12月9日
授课时间:2024年12月14日
四、授课年级
七年级
五、单元概述
1.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2. 教材分析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著时代特征。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他们的腐朽统治,导致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西晋在此基础上统一全国,但统一局面仅维持了30多年。历时十几年的八王之乱,不仅使西晋衰落,也导致中原人口大量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随后,我国历史进入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对峙的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显著进步,都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3. 教学目标
(1)按时序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脉络;识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战役及其形势图,培养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2)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能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认识西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史实,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阶段时代特征的内在联系。(唯物史观)
(3)能够运用相关史料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的时期;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查阅相关史料,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直观感受历史。(史料实证)
(4)明确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知道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分析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知道南方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影响;了解北朝政权更替的史实;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历史解释)
(5)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知道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体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科学和人文价值,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家国情怀)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西晋的建立、统一与灭亡;少数民族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表现及影响;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贾思勰《齐民要术》;祖冲之与圆周率。
教学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准确区别正史与小说的记载偏差;理解西晋统一的历史意义和西晋灭亡的原因;南朝政权更迭频繁,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与启示;正确认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及其影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原因。
六、本课概述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的第一课,时序上承接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为下面学生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作铺垫。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本课主要讲述了官渡、赤壁二战以及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
2.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通过先前的学习,学生对于汉朝的兴盛与衰亡有了基本的认识,了解了东汉末年爆发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的历史特征,为后来官渡、赤壁等战的爆发以及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历史基础。把握这一历史发展的脉络,帮助学习理解本课所学内容。通过观看视频、表格归纳、分析史料、观察地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认识到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以及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的历史规律。
3. 教学目标
2022年新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立足史料实证,能够说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将人物、现象置于正确的时间和空间中,提升运用表格整理、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自主学习、表格归纳,对比官渡、赤壁二战,立足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知道两次战役曹操弱而胜、强而败的原因,领悟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3)通过归纳、总结感受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理解杰出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5.教学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表格法、视频教学法。
(2)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材料研读。
七、教学过程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是曹操,出生于今安徽亳州的一个官宦世家。我早年任洛阳北部尉及议郎等职,因直言敢谏而得罪权贵,被贬为顿丘令。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黄巾起义爆发后,我就招募义军,参与镇压起义军,初露锋芒。在这乱世之中,我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建立一番霸业。
在我的一生中,我写了很多诗,后人也写了很多诗词去回顾这段历史。历史上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什么关系?接下来请跟我一起走进品诗话历史 —— 三国鼎立。
设计意图:以曹操的口吻的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入本节课课题。
自主学习单:
一、官渡之战
1.曹操势力是怎样壮大的?
2.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1. 指出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三国鼎立最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魏蜀吴三国采取哪些措施发展经济?
设计意图:问题式教学,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师:结合曹操的诗,根据右侧形势图,分析东汉末年的社会情况如何?人民有何愿望?
设计意图:出示军阀割据形势图和曹操的诗,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情况,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时空观念。
生: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战争至使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百姓生活困苦、生灵涂炭。
②人民渴望统一。
人物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其父曹嵩为宦官曹腾的养子,承袭费亭侯,官至太尉。
曹操少年间任侠放荡,到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董卓擅政时,散尽家财,起兵讨董卓……
在军阀混战的东汉末年,我如何在群雄争霸中胜出呢?
咏史诗·官渡
(唐)胡曾
本初屈指定中华,
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许攸财用足,
山河争得属曹家。
一 、官渡之战
合作探究一:阅读材料,结合课本92页,我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
材料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三国志·魏书·毛玠传》
材料二: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Hu)……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三:负污辱之名,……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三国志·武帝纪》
答案: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经济: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军事: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观看视频,结合教材,归纳官渡之战的概况。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节课的难点问题。
官渡之战 | |
时间 | 公元200年 |
地点 | 官渡 |
交战双方 | 袁绍与曹操 |
战术 | 曹操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 |
特点 | 以少胜多 |
结果 | 曹操获胜 |
影响 |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
设计意图:通过列表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等,培养学生的列表归纳能力,夯实基础,实现课标要求。
相关史事
官渡决战前夕,袁绍的谋士许攸投奔曹操。曹操听说后,高兴得顾不上穿鞋,赤脚相迎。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军粮可供支持战争,曹操开始并没有以实相告。在许攸的一再追问下,曹操只得说出实情。许攸得知曹军粮食只够吃一个月,便告诉他袁绍的辎重屯积在乌巢,当率精兵前往袭击。曹操依计而行,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老骥(jì)伏枥(lì),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龟虽寿》
曹操:公元207年,我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的我已经53岁,不由得想起了人生路程,有感而作《龟虽寿》。
师: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什么雄心壮志?
生:显示了曹操踌躇满志、对统一天下志在必得的英雄豪情。
设计意图:通过对官渡之战后天下示意图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地图的空间想象力。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 、赤壁之战
设计意图:通过列表使学生掌握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等,培养学生的列表归纳能力,夯实基础,实现课标要求。
合作探究二:为了赤壁之战我准备了太多,为何我还是输给了孙刘大军?
材料一:亮(诸葛亮)曰:……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 ——《三国志》
材料二: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材料三: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张作耀《曹操传》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观念,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①曹操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②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
③曹操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
根本原因:各方势力均衡,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八阵图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三、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角色扮演:重现三国鼎立
请同学们任选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解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个政权为发展经济,各自在治理国家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模板:
我是 国人,我们国家建立时间是 ,都城在 ,建立者是 ,我们国家的发展措施是 ,我认为我们国家的发展优势是 。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和教材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义: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三国的经济开发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说史,对比地图分析,评说历史,了解三国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理解由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评说历史:请结合下列材料,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提示:通过材料由……变为……,我认为是……)
材料一: 三国末期应有3000万人,而东汉三国期间的人口谷底大致在2224万——2361万之间。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曹魏后期从皖北到洛阳)“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晋书∙食货志》
材料三:(吴都建业)“其四野则畛畷[zhěn zhuì](田间小路)无数,膏腴(肥沃)兼倍”
——晋∙左思《吴都赋》
材料四:“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
——《三国志∙卷二十五》
政权:由“多”到“少”
人口:由“少”到“多”
经济:由“衰”到“兴”
判断标准:
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总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历史探究:
你更认同谁对曹操的评价?为什么?
评价历史人物方法:
①辩证评价,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时代背景下评价。
③史论结合,围绕历史人物所做的历史贡献评价。
结论:
(1)曹操雄才大略,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
(2)虽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凶残、奸诈的一面,但他统一北方,实现局面统一的贡献是主要的。
(3)所以说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曹操,知道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地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课堂小结】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虽然都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但局部统一也为日后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课后组织学生讨论:
1、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曹操?
2、你认为《三国演义》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吗?为什么
【教学反思】
若能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有关曹操、诸葛亮的简介等学习资料,会有利于学生对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了解与认识,有利学生在课堂中比较科学、合理地对他们进行评价,这对增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必定会产生更积极的作用。
【月动态测试题】
基础达标题
1.(2024·青岛·7)“正当东风起,黄盖率数十艘朦幢斗舰开往曹军水寨,相距千余米时点燃船上干柴,艘艘战舰如火龙般吞没了曹军的连环战舰,并殃及岸边的曹军大营。”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2)历史大舞台上,你方唱罢我又登场,上演了一幕幕生动的情景剧。下列剧情设计没有明显时空错误的是( )
A.蒋干盗版印书点江山 B.周瑜铺蔡侯纸写豪情
C.孔明用指南针借东风 D.黄盖造突火枪烧赤壁
3.(2024·江西中考·4)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民族隔阁完全消失
能力提升题
4.(2024·山东滨州·1)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年代尺。①②处应填写( )
A.夏、汉 B.夏、魏 C.西夏、汉 D.前秦、魏
5.(2024·四川广安·1)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大战
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据材料“黄盖……曹军大营”可知,黄盖参与的火烧曹营的战役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情况,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黄盖派人送去“降书”后,率领几十艘船,满载柴草驶向对岸,离曹营不远时突然同时点火,冲进曹营的船队,曹军毫无防备,死伤惨重,周瑜随即率领主力攻杀过来,刘备手下的将士也从陆地发动进攻,曹军大溃,孙刘联军乘胜扩大战果,曹操带着败兵北撤,与材料信息相符,故选C项;巨鹿之战发生在项羽和秦军之间,且处于秦末,与黄盖无关,排除A项;官渡之战发生在曹操和袁绍之间,与黄盖无关,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在前秦和东晋之间,此时黄盖早已去世,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人们称其改造的纸为“蔡侯纸”,周瑜是东汉末年人物,因此周瑜铺蔡侯纸写豪情没有明显时空错误,故选B项;雕版印刷出现于隋唐时期,蒋干属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人物,属于时空错位,排除A项;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孔明属于三国时期人物,属于时空错位,排除C项;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黄盖属于三国时期人物,属于时空错位,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中国历史上并立的政权并没有将对方排斥在中国之外,并存的政权同属于中国,强调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故选A项;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正统思想,但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C项;民族隔阁完全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是奴隶社会,它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其随后是商朝,因此①为夏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因此②为魏,故选B项;汉处于三国之前,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A项;西夏建立于北宋时期,与图示时间不符,排除C项;前秦建立于十六国时期,处于西晋之后,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在208年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故选B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公元383年,前秦军队与东晋军队在淝水发生战争,史称“淝水之战”,东晋军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军队,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南宋初年,岳飞领导岳家军取得郾城大捷,抗击金军,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